心经开示网

麦积山133号特窟探秘

发布时间:2024-02-02 15:16:37作者:心经网
麦积山133号特窟探秘

▲133窟的释迦佛像与罗睺罗塑像。

▲麦积山133号洞窟千佛碑。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 文/图

游麦积山,饱览“北朝雕塑陈列馆”,是我们此次陕甘文化行的重要收获之一。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50公里处,是小陇山系的一座孤峰,因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创于十六国后秦(384~417),至公元6世纪末的隋代基本建成,此后历朝不断开凿重修,遂成艺术宝窟保留至今,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之间以栈道相连,最高处离地面达七八十米,麦积山现有石窟约200个,塑像7000余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其中尤以泥塑及石胎泥塑闻名。出于保护和研究等目的,麦积山石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对游人开放,133号特窟就是其中之一。麦积山神秘,133号特窟更加神秘。此行我们得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特准,得以入133号特窟参观,饱览了瑰宝中的瑰宝。

万佛洞

133号特窟又称万佛洞,位于西崖中部,为同期西崖规模较大的洞窟之一,也是麦积山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有专家猜测,该洞窟开凿时是用来作为墓葬的,其形状与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墓葬相似,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改作佛教洞窟雕凿塑像,窟内的雕像摆放没有规律可言,显得比较散乱。

麦积山石窟的编号是怎么来的呢?研究所专家告诉记者,对麦积山石窟进行编号,始于冯国瑞先生。1944年他与刘文炳教授登麦积山实地考察时,出于研究目的,对122个洞窟作了编号,后来增加到224个,基本上是按照发现时间先后编号。

麦积山3号洞窟虽号称千佛洞,但保存下来的造像仅有297身。133号洞窟现存龛像13个,泥塑像27尊,石刻造像碑18件,窟内上下共开16龛,龛内分别塑一佛二菩萨,龛间墙壁上贴塑有千佛,飞天、千佛共3400余身,为麦积山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五代诗人王仁裕曾临此窟,形容其规模为“万躯菩萨列于一堂”。

佛传碑

133号特窟现存石刻造像碑十八个,故又有碑洞之称。

此窟内有一座千佛碑,被列为第一号碑,上部刻释迦在灵鹫山说法的情景,其前后左右均刻画小型佛像,共1312尊。佛像虽小,仍然能让人感受到佛家所言“千佛千面”。此碑是北朝时期作品,是当时僧人为跪拜佛像而造,同一时期有许多相同类型的碑石。此碑是僧人们在灭佛时期为保护佛像挪移而来,如此巨大的石碑要搬到如此高峻的悬崖上,在当时没有起重设备的时代难度可想而知,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第十号碑为著名佛传故事碑,刻于北魏时期,全碑以释迦在仞利天发愿为中心,从燃灯授记到熙若拨提河畔的娑罗林中涅槃,刻制了乘象入胎、降魔、树下诞生、九龙灌顶、鹿野苑初转法轮和王舍城说法等十二段佛教故事。燃灯授记说的是释迦跟燃灯佛学法时,外出时遇到一段泥泞道路,于是伏身披发于泥上作桥,让燃灯踏过,燃灯大为感动,说你修行如此诚心,以后必将成为释迦牟尼。原始佛经中说,释迦牟尼是由小象转世而来,此碑中摩耶夫人分娩时,是乘象入胎,说明了佛教中国化的转化过程。此碑上下各分三部分,左右又分三部分,布局精巧,人物刻画细腻生动,主题明确突出,故事情节与雕刻形式自然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第十六号碑保存也很完整。龛内两尊佛像,龛外两侧各雕一蹲狮,顶部各绘有飞天。雕工精湛,造型完美,大至整体布局,小至轻柔的帷幔,摇曳的璎珞,犹如青波荡漾的悬裳衣纹,无不使人惊叹。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认为,这是北朝时代最好的作品之一,“整个浮刻的高低支配如此之妙,不管光线从哪边照过来,都让人像面对着一朵清晨中的玫瑰花”。

东方微笑

麦积山石窟一座小沙弥塑像被冠以“东方微笑”,名震寰宇,许多人慕名而来,失望而返,因其所在的133号特窟不对游人开放。而我们能亲眼目睹“东方微笑”,确实是不浅的福分。这座位于第九龛的小沙弥像,约十二三岁模样,面部清秀脱俗,神情恬静致逸,是典型的北魏时期的造像风格。

北魏是鲜卑族政权,其佛像艺术承前启后,早中晚时期各不相同,从完全西域化到完全中原化,北魏造像的大规模风格转变,发生在孝文帝改制以后。孝文帝的改革用了近十年(486~495),其间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吸收南朝典章制度,并将都城南迁洛阳,目的是为加速鲜卑族与汉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方融合,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秀骨清像、褒衣博带本是南朝的造像风格,此时得以北上,这个时期在5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朝造像的南式化进程从麦积山造像特别是133号特窟的部分造像可见一斑。

释迦会子

133窟的释迦佛像与罗睺罗塑像,是一组雕像,释迦像高约3米,罗睺罗则是高约143厘米的小沙弥,观之令人肃然起敬。

这一段释迦会子的故事,是说释迦牟尼得道归乡时,看到6岁的儿子罗睺罗,产生了爱子之情,用手亲切地抚摸儿子的头并引导其出家做沙弥。由此佛教开始有沙弥之称,罗睺罗成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密行第一”。

这一组作品正是表现这一故事情节,也是佛教艺术中难得一见的反映佛陀与家人关系的作品。释迦佛形体高大,身着通体袈裟,低首俯视,用充满柔情爱意的目光看着儿子。罗睺罗双手合十,脚踏莲花,略带委屈,心情激动地期待着父亲的爱抚。释迦佛的右手指就在罗睺罗头顶的上方,将触未触。释迦佛的虔诚慈祥和罗睺罗善良纯真的神情,相互映照,表现得十分真切,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据说作为父亲的佛陀还曾说过:我视一切众生如罗睺罗。

这是佛陀的父爱与世人的父爱不同之处。

据介绍,这一对佛像是北宋年间所造,木架泥塑作品,面部鎏金,发现时释迦像手部和莲台有毁损,已经修复。两尊佛像关系和谐统一,形体塑造比例合度,转折舒展,严谨而不呆板,于写实中求变化,是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十分完美的作品,是佛教题材雕塑的重大突破。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