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西天十七祖

发布时间:2023-07-20 10:06:59作者:心经网

 【僧伽难提】 梵名Sam!ghanandi 。又作僧迦那提、僧佉难提。为付法藏之第十六祖(或作十七祖)。据景德传灯录卷二载,师为室罗阀城宝庄严王之子,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而依禅利多出家,十九年间未曾懈怠。后得法于罗侯罗。师智慧深远,勤修菩萨行。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师曾以一偈探试一罗汉,谓(大五○·三二○上):‘转轮种中生,非佛非罗汉,不受后世有,亦非辟支佛。’罗汉不解,升天以问弥勒菩萨。弥勒遂告罗汉,谓世人以泥团置于轮上,埏埴成瓦,如是瓦者,岂与诸圣同至后世。罗汉遂得开解,返阎浮提,宣说该事。难提以为罗汉必是受弥勒之教。尔后师更精勤,济度诸众生,后付法于僧伽耶舍。而据景德传灯录卷二载,师后付法于伽耶舍多,于西汉昭帝十三年(74 B.C.)攀树而化。[传法正宗记卷三、佛祖统纪卷五、佛祖历代通载卷五]


  《佛祖道影白话解》(一)西天历代祖师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尊者,室罗筏城宝庄王子也。七岁即厌世乐,愿请出家。一夕,至大岩石窟,晏寂其中。十六祖至彼,见安坐入定,祖俟之。三七日,方从定起。祖问:“汝身定耶?心定耶?”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祖诘之,尊者豁然,即求度脱。祖以右手擎钵,至梵宫取香饭,与尊者同食;尊者以右手,入金刚轮际,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祖付以大法。后至摩提国,得伽耶舍多,即右手攀树而化。
  赞曰
  弃舍王位 晏坐石窟 忽遇作家 掀翻故物
  是娑罗王 当面着贼 击碎钵盂 金河海阔
  或说偈曰 ◎宣公上人作
  七岁厌世愿出家 石窟习定戒浮华
  本无诸相离言说 何有葛藤落二三
  师资道合同一路 兰因絮果各千般
  知音难遇仁者鲜 心灯永续古今传
  白话解
  尊者,室罗筏城,宝庄王子也:这一位尊者是印度的第十七代传心印教的祖师,名字叫僧伽难提尊者。他是室罗筏城的人,这座大城有一个国王宝庄王,宝庄王生了太子,就是这位尊者。
  七岁即厌世乐:可是这位太子在七岁的时候,就不欢喜世间的快乐;为什么世间的一切快乐,他都不欢喜呢?因为他善根深厚,不像我们一般人,这么颠颠倒倒,随波逐浪,在生死的苦海里头漂流。他愿意不在生死的苦海里头漂流,所以就厌倦世间的快乐。愿请出家:他常常要求父王让他出家修行。因为这样,他就常常打坐。七岁就开始练习打坐,结上双跏趺坐;一坐就是一天,或者一宿,就这么练习。(注1)
  一夕,至大岩石窟,晏寂其中:有一天晚间,他到附近一个大岩石的窟窿里头去,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头打坐。
  十六祖至彼,见安坐入定,祖俟之,三七日,方从定起:在岩洞里坐的时候,十六祖来这儿,看见这位僧伽难提尊者正打坐入定。于是十六祖就在这儿等,一等,等了二十一天,他才出定。
  祖问:汝身定耶?心定耶?十六祖看他能坐二十一天,就问他:“你在这里坐着,是身入定呢?还是心入定呢?”
  曰:身心俱定。僧伽难提就说:“身也定,心也定。”并不是单单身定,而心不定;或单单心定,而身不定;这是身心俱定。他答得是很有道理的。
  祖曰:不过十六祖还是愿意和他辩论,来找他的毛病;就说:“身心俱定,何有出入:你身心都定,怎么还有出定、入定呢?你身也定、心也定,就应该时时都在定里头,没有出入。”
  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十七祖僧伽难提就说了,虽然有出入这种的境界,但是“不失定相”,我还是没有失掉我入定的境界;没有失掉,我就是醒来也还是和在定中是一样的定相。
  祖诘之:十六祖在这个时候说:“你不失定相,那你把定相给我看一看,看你这个定相是什么样子的?”这么样一问他。
  豁然:僧伽难提尊者也就豁然开悟了;明白一切诸法本自清净的,一切大定本无出入的,就开悟了!豁然,就是开悟了。即求度脱:于是尊者就求十六祖剃度他出家。
  祖以右手擎钵,至梵宫取香饭:十六祖就用右手拿着钵,举到天上大梵天王的梵宫殿,受天人的供养,把天上的香饭给取来。取来了,与尊者同食:于是说:“你吃饭啦!你坐这么多天,我来供养供养你!”就要和尊者一起吃天上香积厨的香饭。
  编按:以下乃弟子补述。
  同时也吩咐徒众们一起吃,可是这时徒众们忽然生出厌恶的心,都没办法享用香饭。十六祖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你们自己的业感。”随即就分出一半的座位,命令僧伽难提尊者坐下与他一起用饭。徒众们更起疑心了:怎么没有一点师父和弟子的规矩和辈分呢?
  十六祖也知道大众起疑心,就说:“你们没办法享用香饭,这是有原因的。你们要知道现在和我同座一起吃饭的人,就是过去庄严劫的婆罗树王佛,应身来到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以后将为第十七代祖师。而你们就在庄严劫中,已经得到三果,可是没证到无漏的人。”
  大众心想:师父您的神通力量,我们相信。可是您说他是过去婆罗树王佛来的,我们怎么会相信呢?这时候僧伽难提尊者知道大家生出轻慢心,就说:“佛在世时,世界平正,没有丘陵、江河、沟洫,水也都很甘美的,草木滋长茂盛,国土丰盈,没有八苦,人们都行十善。而现在佛入灭已八百多年了,世界丘墟不平,树木枯悴。人没有真正的信心,正念也很轻微的。不信真如佛性,只爱神通力量。”
  编按:弟子补述至此。
  尊者以右手,入金刚轮际,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那么尊者在这时候也得到神通了,就伸右手到地底下的金刚轮际,那个地方的水都是甜的,和甘露一样,用琉璃器皿拿水回来了。大约吃完了香饭,大家就喝点甘露水。大众见到了,都很钦慕,马上作礼忏悔。
  祖付以大法,后至摩提国,得伽耶舍多:十六祖把法就传给他了(注2)。后来他到摩提国,就把法传给伽耶舍多尊者了。传法之后,即右手攀树而化:这时候,僧伽难提尊者就用右手攀到树上,把身体悬在空中,就往生了!

什么病也没有,就往生了,你说自在不自在?啊!这真是解脱了!你看,这很好玩的,用右手抓住那树枝,就圆寂了!
  赞曰
  弃舍王位,宴坐石窟:他本来是应该做皇帝的,可是他不做了!跑到石头窟洞里头去打坐。
  忽遇作家,掀翻故物:忽然遇着真正的作家了!作家,就是善知识。遇着善知识了,“掀翻故物”,才把他很固执的执着给打破了!
  是娑罗王,当面着贼:这等于是娑罗树王佛一样的,当面着贼,马上就把贼给抓住了。
  击碎钵盂,金河海阔:把这钵盂打烂了,“金河海阔”,恒河又叫“金河”;海阔,像海似的。这也就是说佛教如大海一样,愈传愈广,愈传愈多。
  或说偈曰
  七岁厌世愿出家:僧伽难提尊者在他七岁的时候,就不欢喜世间的快乐;唯一所欢喜的,就是愿意出家修道。
  石窟习定戒浮华:他在石头洞里头修习定的时候,“戒浮华”:他也不贡高我慢,也不觉得自己比谁超过,没有浮华的这种思想。你看看!他是一个国王的太子,而不享受宫中的快乐,能把一切一切都放下,一切一切都看破了,一点也不骄傲,一点也不夸张,把浮华的习气没有了,就在那儿修行。
  本无诸相离言说:修行是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破一切的执着;你有一点“相”存在,都是麻烦;凡有言说,都无实义。
  何有葛藤落二三:葛藤,也就是多余的,没有用的,头上安头的一种行为;“落二三”,或者落二落三。第一义谛已经够了,又要落二落三做什么?所以我们修行,明白真正的法,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你若不能离一切相,修到什么时候,也是在皮毛上转转。
  师资道合同一路:师,是师父;资,是徒弟。那么十六祖遇到十七祖,这可以说是“师资道合”,这个道也相同了,同向一条路上跑了!
  兰因絮果各千般:有的人前因是非常好的,结果也是很好的,都是非常圆满。不过每一个人修行都不同,因为所种的因不同,所结的果也就不同,所以说“絮果兰因各千般”。
  知音难遇仁者鲜:修行真正能互相了解,师父和徒弟能彼此明白,这是不容易的事。“仁者鲜”,真正慈悲,行仁义的修行人是很少的。
  心灯永续古今传:一代传给一代,这以心印心的法门,由释迦牟尼佛传到第十七祖这儿,乃至于到现在,都是古今传授的心法。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八日讲解
  注1:关于僧伽难提出家的因缘,《传法正宗记》记载如下──
  僧伽难提者,室罗伐国人也。姓刹帝利,父曰宝庄严,实其国之王也。大士生即能言,与其母语,唯称佛事。父母异之,诏其国师,问子所以然。其国师异人也,能知往事,谓王曰:“此子乃昔娑罗王佛也,欲有所化度故示生王家。七岁当复入道,出居于金河石窟。”其父母爱之,常恐如其说。及七岁,大士果说偈告父母,欲求出家。曰:
  稽首大慈父 和南骨血母
  我今欲出家 幸愿哀愍故
  初父母不从,苦求方得其志。王遂命沙门禅利多为其落发。师留宫中九年,始会圣僧与之受戒。一夕,大士乃自警曰:“我已具戒而尚处俗舍,年复二十六矣。何遇圣者,而得闻道乎?”遽感天光下照,俄见一坦路,而前有大山,大士即趣之……
  注2:十六祖付十七祖之传法偈.见《景德传灯录》与《指月录》──
  于法实无证 不取亦不离
  法非有无相 内外云何起
  【简介】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赞佛事。七岁即厌世乐,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愿哀愍故。”
  父母固止之,遂终日不食。乃许其在家出家,号僧伽难提。复命沙门禅利多为之师。积十九载,末尝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宫,胡为出家?”
  一夕,天光下属,见一路坦平,不觉徐行。约十里许,至大岩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
  父既失子,即摈禅利多出国,访寻其子,不知所在。
  经十年,祖得法受记已,行化至摩提国,忽有凉风袭众,身心悦适非常,而不知其然。祖曰:“此道德之风也。当有圣者出世,嗣续祖灯乎?”
  言讫,以神力摄诸大众,游历山谷。食顷,至一峰下,谓众曰:“此峰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
  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邪?”
  曰:“百岁。”
  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
  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
  祖曰:“汝善机邪?”
  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
  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
  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
  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伽耶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
  “铃鸣邪?风鸣邪?”
  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
  祖曰:“心复谁乎?”
  舍多曰:“俱寂静故。”
  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
  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祖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后裔乎!”将奉全身于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就树下起塔。当前汉昭帝十三年丁未岁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