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黄柏霖:谈因说果,五福临门信有道

发布时间:2023-10-18 10:58:19作者:心经网
黄柏霖:谈因说果,五福临门信有道

黄柏霖警官:谈因说果 五福临门信有道

时间段:01:28:08--01:46:49

这个地方我们就来提一位,在中国大陆有一位明因法师,他写的,他曾外祖母懿德芬芳的故事,懿德就是母德。这明因法师讲的题目叫,「谈因说果:五福临门信有道」。明因法师说,他常常听他母亲说到,他的曾外祖母一生福寿俱足,而且一生很少生病。就是我们这里面讲的,刚才这里面,《感应篇》里面讲的,如果不淫的话,他可以得到长寿、康宁,跟考终命。我们就是来拿这个,来说这个明因法师讲他曾外祖母的故事,来证明《感应篇》讲的事情确实是真理。

明因法师说他的曾外祖母,「福寿俱足」,一生很少生病,而且寿命超过一百岁,「耳聪目明,四代同堂」。现在大部分三代同堂就不错了,她四代同堂,「无疾而终」。他曾外祖母往生的时候,亲族尽哀送葬的有四、五百人,成为全县多年的美谈。而且一生「生活富足」,经历三个朝代动荡,「毫无冲击,身心安泰」。他明因法师说,他的曾外祖母这些善行,有哪些善行呢?他说,他曾外祖母,秉性「柔顺善良,温婉明慧,治家有方。」法师的母亲在提到这个时候,说她小时候,就是明因法师的母亲小时候,「家道颇殷」就是家里很富有。「乡有恒产」,家里都有祖产。他的曾外祖父率领两个儿子,在他们的家乡做生意,「行商于县」。

所以他们家里面的人,大概包括这些僱用的人跟工人,大概有三、四十人。曾外祖母就率领女眷,在家里「治爨纺绩」,「治爨纺绩」就是料理家务。「不假仆妇」,做家事,率领她自己的女儿跟媳妇做家事,「不假仆妇」,不必麻烦这些佣人,无论长幼不许懈怠。而在每天要,「每餐量米毕」,就是每天要煮饭的时候,在量米的时候,他的曾外祖母都会保留一碗米,放在另外一个米缸里面。每天煮饭的时候,要量米的时候,一定先留一碗米起来,放在另外一个米缸里面。

那个时候因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人很多,常常有乞丐到他们家门口去乞讨。他的曾外祖母就在这个准备的米缸里面,拿了米送给这些灾民,很多年都没有变。虽然这样每一次都有人来乞讨,但是每一次那个米缸都永远满着。因为各位了解这个道理吗?他的曾外祖母怎么样来做这样的身教呢?就是每天每餐要煮饭的时候,要量米的时候,她一定先预留一碗米放在另外一个米缸里面。换句话说,那一个米缸的米是专门做救济用的。

这是我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我们特别要学这个,明因法师他曾外祖母这样的一个德行,了不起啊。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找不到这种媳妇,找不到这种女人啦,生活中还可以想要去做善事。所以净空法师说,哪一法不是佛法?连煮饭量米都可以行菩萨道,都可以布施,不是说念佛诵经就是修行,这也是修行。

所以他们曾外祖母那个米缸,救济用那个米缸永远都是满的。你知道他的曾外祖母怎么教她的女儿,就是明因法师的母亲吗?曾外祖母「告于家母」,就告诉明因法师的母亲说,「此一碗米,余家三十余人,各省一口足矣」,不致于飢饿。就是这一碗米,我们全家三十个人,我们大家省一口饭,我们三十几个人在吃的一餐,就可以凑成一碗米出来。大家少吃一口,因为他们家人多嘛,有工人、有僱用的人,所以一家三十口,每一个人少吃一口,就可以多一碗米出来。我们少吃一口不致于飢饿,但是贫穷的家庭可以供一天的,「一日之膳」就是他一天的生活所需,这一碗饭是够的。「于己无损,于人有利,故可久行。」对别人有利,对我自己没有损失,所以可以一直做下去,「故可久行」。

然后他的曾外祖母,每一次在吃完饭以后,一定用水把每一碗吃完以后,都有会剩下一些剩饭跟剩菜。她就再水把它冲洗以后,把那些「残粒菜蔬」,就是大家没有吃干净的,这些米粒跟蔬菜「筛洗晾晒」,把它拿去晒干了装在布袋里面。家人都不明白说,为什么曾外祖母要这样做。

结果遇到荒年的时候,乡下閙饥荒。她们有一个外姪儿「贫无所食」,就是有一个外姪儿,很贫穷没有饭吃。就到县城里面来,来向他们的曾外祖母要借钱、要借米。他的曾外祖母就问这个外姪儿说了,她说,你嫌脏吗?她的姪儿说,只「但求活命,尚有何嫌?」我只求可以活命,不会嫌弃的。他们曾外祖母就把这个历年来所累积的那些残米、剩菜,就是剩下的米粒跟那些剩菜晒干以后,装在布袋里面的有好几袋了,全部给这位姪儿,而且给他一些播种的麦种。她这个外姪儿家竟然靠这个平常存下来,吃剩的这些剩菜跟米饭,晒干以后,这几袋的食物,竟然可以度过那个荒年,免于流离失所。

这个叫什么?这就是他曾外祖母惜福。所以为什么她寿命这么长?因为她惜福。所以如果你惜福的话,你就可以,一样可以消灾延寿。她这个就是真正的惜福。因为他曾外祖母这样做,所以从此以后,她这个外姪儿也受到这个教育,就不敢再怎么样?「不敢妄抛粒米」,就不敢随便把饭菜啦、米饭啦,到处丢弃了。现代的人不是喔,他整碗都倒掉了,就损福啊。所以她这个外姪儿,对他的曾外祖母感恩戴德,「如敬生母」,就像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他的曾外祖母这样身教,正己足以化人,自己这样端正自己,就可以教育自己的子女。所以明因法师的母亲,身受这样好的一个德行跟家教的影响,也是「一生好施」,乐善好施,就是因为从小接受母亲的这样的一个庭训,就家庭的教育,「其来有自矣」。

他的曾外祖母因为早年的时候,她们家里也是很穷。他曾外祖母的长兄,早年就是去当兵,后来音讯就全无,「音讯阻隔」。在他曾外祖母八岁的时候,刚好遇到荒年,就随着她的母亲流落逃亡,被明因法师的曾祖父收留。所以明因法师的曾外祖母的母亲,感念明因法师的曾祖父的收留,就把她的女儿,也就是明因法师的曾外祖母,送给他们家做童养媳。那他的曾祖父视如己出,亲自给她教诲,所以培养她「优容慈惠」这种德行。他的曾外祖母一生都不「疾言厉色」。而且婆媳之间非常地融洽,融洽到超过母女的感情。

在解放前,他曾外祖母想到乡间的田宅,劝她的丈夫带儿子回家乡。但是因为在土地改革里面,她们家里面的田产家宅,也都被「抄没竟尽」,就是都被国家收走了,当然生活就过得比较颠沛的生活。

但是后来他的曾祖父,还是跟着他的叔祖,在县里面继续经商,后来生活就慢慢改善。然后在这个动荡的岁月,他们的家还是平安无事,就像桃花源一样,如避桃花源。而且他的曾外祖母都能够「安享晚年」。「全家和顺,子孙孝敬」,令人家称羡。

所以明因法师说,他的曾外祖母一生的行谊,就是五福里面的「攸好德」。在主妇的位子上,她「敦伦尽分」。常常怀着「济人之心」,帮助人的心。身口意三业纯善无恶。对自己「知足守分」,虽然没有巨富,虽然不是说很富有,但是家里保持小康。虽然家里没有人当官,但是全乡的人都非常地尊敬她们。所以也可以说是既富且贵,也是算富贵啦。

那他的曾外祖母,在八十岁的时候头发由白变黑,由白转黑,而且「精神健旺」,精神非常地好。九十岁以后还可以吃坚果,还可以「做针黹」,「针黹」就是还可以穿针引线,可以缝衣服,到九十岁还可以拿针线,长寿健康。到一百一十岁,「无疾而终,容色如生」。各地亲友闻讯以后,云集来有数百多人,吃饭要开那个餐桌排几条街。你看他的曾外祖母,人缘,对人家善行,人家感念她,你看这个善缘结得这么广。

所以他曾外祖母告别式的时候,很多人「抚棺感怀」,大恸者很多。所以他说他曾外祖母,因为那时候期间,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但是他们这样的一个做丧事,但是没有人来批评,也没有人来阻挠。这就是他曾外祖母「善德感召,人神钦敬」所造成的。可惜他说,他的曾外祖母没有学佛,否则往生西方一定是上品上生。但是他说,她这一生的德行,「无疾而终」,活到一百一十岁,往生天上,生天没有问题,升天无疑。

所以最后明因法师做一个结论,他说,《感应篇》里面讲,「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如果你是一个善人,人人都恭敬你,老天保佑你,福禄跟随你,众邪都离开你,神灵都保护你。他说,明因法师说,他的曾外祖母已经验证《感应篇》讲的这一句法语,这一句话了,已经验证了。佛家说,「净生慧,善生福,欲得福果,必当种植善因。」佛家说,「净生慧」,你想要得智慧,一定要心清净,这叫「净生慧」;「善生福」,你想要有福报,一定要行善,「善生福」。所以叫「净生慧,善生福」,清净心生智慧,善心得福报。想要得福乐的果报,「必当种植善因」,要种植善因。《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明因法师说,他自己业障深重,竟然可以出家,当一位出家人,又遇到善知识,「亲近明师」,这就是「祖德庇荫」。所以明因法师说,这个都是他得到祖德的庇荫。我们讲说祖宗有德,祖先的保护。所以想要求五福者,应该要知道正因,要从因地下手。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O九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