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玄奘精神 第21节:第三章 无权无势,也能成为命运的强者(7)

发布时间:2023-08-23 10:48:32作者:心经网

  事已至此,玄奘再无退路,只好告诉李昌自己没有听从李大亮的劝告返回长安,而是继续西行,只为前往西天求法。这等于是向李昌摊牌: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往回走,你看着办吧!

  难题再次摆在李昌面前,是抓,还是不抓?但是这位瓜州小吏的态度大大出乎玄奘的意料:

  "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师须早去。"

  意思是:师父您确实能做到这件事情(取经),那就让我来为您把通缉令撕了吧!不过您要走就要趁早,晚了就没有机会了!从这个记载可以得知,撕毁通缉令的不是独孤达,而是李昌。如果说独孤达是个聪明人,那么李昌在干练之余,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当然,他失职了,很可能还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对玄奘来说,他就是救命恩人。

  不过李昌真的是出于一个佛教徒对高僧的崇敬和同情才帮玄奘的吗?恐怕未必。如果换成是别的僧人,李昌做得不会如此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但玄奘的气度和决心打动了他,让他觉得西行取经的确是一项重大使命,自己有义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玄奘达成所愿。但是问题还没有解决,只要玄奘不走,官府的通缉令就会不断的发往地方,直到将他缉拿归案,所以李昌让玄奘马上走,迟则生变。

  事情做到这个份儿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李昌对玄奘可谓仁至义尽。反过头来看,李昌为什么敢这么做?独孤达为什么会单单让李昌来办这件事?他难道猜不到李昌会这么做吗?

  事实应该是:从挑选李昌来处理玄奘这件事开始,独孤达就在有意放玄奘一马--你一个僧人千里迢迢离开繁华的长安来到瓜州这个偏远之地,只为出关求法,本身已经很不容易,况且又不会妨碍边境安全,我如果不成全一把,那也太不近人情了……

  但是身为刺史,独孤达不能亲自去办,所以他选中了同样笃信佛教而且非常精干的李昌。在把通缉令交给李昌的时候,独孤达的"原封不动",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是告诉李昌,别为难法师,这件事你看着办;二是说,事情办好了你我都没事,办砸了,我不知情,全都是你的责任--所以务必要办好。

  上传下达,李昌不但充分理解了上级的意思,还把事情办的干净利落。

  李大亮后知后觉,独孤达有意成全,李昌仁至义尽--三位"不称职"的地方官,把西行之路的大门给玄奘敞开了。

  玄奘如果再不走,不但会错过唯一一个离开的机会,还会拖累李昌,辜负独孤达的一番心意。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需要耐心的等待,机会更需要稳准狠的去把握!

\

  有条件要走,没有条件要走,光着膀子也要走,谁能咬牙坚持,谁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十七年后,当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重回瓜州时,独孤达已病逝多年,李昌也已调任别处。重情重义的玄奘寻访故人不得,感慨人生无常,于是为独孤达通宵诵经,并将原本打算送给他的一尊象牙佛雕供奉在榆林窟,以示对当年襄助之恩的感激。

  玄奘出发了!

  没有向导,没有充足的补给,甚至不知道前方的水源在何处,陪伴他的,就剩下沉重的背囊。他的马死了,只能步行;慧威法师派来陪伴他的道整已经离开瓜州前往敦煌,剩下一个体弱怯懦的慧琳,也被玄奘打发回了凉州,顺便向慧威法师道谢。

  于危难时见真性情,我们看到了一个执着、坚韧、信念坚定的年轻僧人;

  洛阳、长安、凉州,都被他甩在身后,他没有选择,摆在面前的只剩下一条路……

  玄奘出发了!

  就是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他离开了大唐帝国西北边境最后一座城池,开始了一段偷越国境的冒险,向着玉门关和五烽前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