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六即佛之究竟即的详解

发布时间:2023-11-03 13:00:43作者:心经网

六即佛在佛教是有一定影响性的,师兄在了解六即佛时要对它的六种行位都有一定详解,这样才能知道它的深意。为此,师兄在了解究竟即时,可以去看看关于它的内容,这样对究竟即会有更深的认识。那接下来看看六即佛之究竟即的详解吧!

六即佛之究竟即的详解

此中分三:(一)小乘阿罗汉果,(二)中乘辟支佛果,(三)大乘佛果。这是三乘证道位。声闻乘四谛而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六度而证佛果,所以叫做“三乘”。到这时,烦恼已经断尽,智慧已经圆满,无法可学,所以叫做“无学位”。

(一)小乘阿罗汉果:阿罗汉,有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见、思烦恼如贼,能坏涅槃,今断见、思烦恼,证真谛理,烦恼已经断除,喻如贼已杀尽,可以得到安乐了,所以叫“杀贼”;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所以叫“应供”;烦恼已尽,不再到人天中受生,所以叫“无生”。还有,阿罗汉也叫“真人”,因为他已经证到真谛的道理;也叫“应真”,因为他的智慧同真谛的道理相应;也叫“无著”,因为他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中,无所滞著。这阿罗汉果,是小乘的第四果。在阿那含果时,原已先断了欲界的九品思惑,并且进一步断上八地的思惑;现在上八地中七十二品思惑(每一地有上上、上中、上下等九品思惑,八地共有七十二品思惑),通通都断尽了。经中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三界的生死已没有了,所以说“我生已尽”;戒、定、慧的德行,已经成就,所以说“梵行已立”;四果圣位,已经证到,所以说“所作已办”;灰身泯智,永不再受后来的果报,所以说“不受后有”。

阿罗汉:有二种阿罗汉,三种阿罗汉,六种阿罗汉,九种阿罗汉。详细分析起来,很是复杂,现在但作简单的说明。

二种阿罗汉:一、时解脱阿罗汉,须等待时节,一切因缘都具足了,方能得到解脱;二、不时解脱阿罗汉,于一切时,随意所乐,修集善业,可以得到解脱,不一定要等因缘具足。

又有二种阿罗汉:一、慧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中修习空观,缘空观直入,得到解脱,只证真谛理性,而没有三明、八解脱;二、俱解脱阿罗汉,在因地中兼观事相,在果上,具有三明、八解脱。(三明: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又有二种阿罗汉:一、坏法阿罗汉,在因地中修九想观,为了早求涅槃,早得断苦,令所观的骨人,烧坏灭尽,这样的阿罗汉,没有神通变化;二、不坏法阿罗汉,在因地中,也修九想观,但修到第八骨想的时候,不进修第九烧想,这样,就可以使八背舍、八胜处、神通变化等一切功德都具足。

照上面的说法,慧解脱阿罗汉和坏法阿罗汉,他们因为只求早证涅槃,忽略事修,等到证果的时候,就没有三明、八解脱和神通变化。虽和俱解脱阿罗汉、不坏法阿罗汉同证阿罗汉果,而功德庄严,却相去很远。可见兼修事相法门,是学佛因地中的重要事项啊!

六即佛之究竟即的详解

三种阿罗汉:一、慧解脱阿罗汉,修性念处,用智慧观察真谛理性,断见、思惑,对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的一切智外道;二、俱解脱阿罗汉,修共念处,不但用智慧观察真谛理性,而且还兼修禅定,事理共观,得三明、六通、八解脱,对破根本爱、慢的五通外道;三、无疑解脱阿罗汉,修缘念处,缘佛三藏、十二部经教,和一切世间名字,通达一切道理,无所疑惑,对破世间的文字外道。

六种阿罗汉:一、退法阿罗汉,遇到违逆的因缘,能退失所得法;二、思法阿罗汉,常思念所得的法,恐怕退失;三、护法阿罗汉,于所证法,心生爱乐,善自守护;四、住法阿罗汉,住于所证法,不退失也不进步;五、进法阿罗汉,能自进修;六、不动法阿罗汉,不被烦恼所退动。

九种阿罗汉:一、思法阿罗汉,二、进法阿罗汉,三、退法阿罗汉,四、不退法阿罗汉,五、不动法阿罗汉,六、住法阿罗汉,七、护法阿罗汉,八、慧解脱阿罗汉,九、俱解脱阿罗汉。不退法阿罗汉,所作功德,不会退失。其余八种名,上面都已解释,不必再述。

依果地、和种性而论,还有退和不退的道理,说起来也很复杂。一往而言,在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有退,后一种不退。

阿罗汉所证的涅槃,有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区别。见、思烦恼已经断除,而五阴的身心,仍旧存在,这叫有余涅槃;灰身泯智,一切都没有了,这叫无余涅槃。这种无余涅槃,身体灭尽了,智慧也灭尽了,独一解脱,叫做孤调解脱。

(二)中乘辟支佛果:辟支佛,就是缘觉,也叫独觉。有的辟支佛,出有佛世,修佛十二因缘的教法而悟道,叫做“缘觉”;有的辟支佛,出无佛世,独自觉悟,就叫“独觉”。辟支佛不但断见、思烦恼,并且还能进一步侵chú习气。习气是习惯气分,烦恼譬如臭物,习气譬如臭气。阿罗汉虽断见、思烦恼,还有习气存在,譬如臭物虽除,臭气仍旧存在;辟支佛则连习气也除去了,譬如臭物已除去,连臭气也没有了。所以辟支佛是超过阿罗汉。

(三)大乘佛果:佛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义。藏教本来是小乘,怎么有大乘佛果呢?藏教的人,本来只求证阿罗汉果,虽然如此,他们在修行的时候,也见到佛的身相,佛的功德等等,因此就有藏教的佛果。其实这藏教的佛果,乃是佛为了要度藏教的人,权宜应现,真正的大乘佛果,并不如此。

佛果是从菩萨修成的。菩萨,具足名“菩提萨埵”,那是梵语,华言“大道心众生”,也叫“觉有情”,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意思。菩萨从初发心,缘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而发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经三大阿僧祗劫,更住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补处菩萨,然后示现八相而成佛。

第一阿僧祗劫,常修六度行,虽勤修事善,而观察真谛的智慧很不够,亦不自知将来可以成佛。若望小乘位次,准当外凡位(准,是指见理断惑相当,并不是说修了一大阿僧祗劫的菩萨,只及到小乘的外凡位)。藏教所说菩萨,只是伏惑行因,就是但伏见、思烦恼,令不发起,而修因行,却并不断见、思烦恼。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藏教的人,以为生死是由见、思烦恼而来,若断见、思烦恼,便不能再受生死;而菩萨却要在生死中,广度众生,若断见、思烦恼,又如何再到生死中度众生呢?假使佛说:菩萨已断见、思烦恼,能入生死。就要令藏教的人,发生疑惑。因此佛就说藏教菩萨是不断见、思烦恼的。其实,那里有不断见、思烦恼的菩萨呢!

六即佛之究竟即的详解

第二阿僧祗劫,修六度行,对于四谛的道理,渐渐明白,但还没极其明白,虽然自知将来可以成佛,但还不能对人说。若望小乘位次,准当暖位。

第三阿僧祗劫,修六度行,对于四谛的道理,更加明白,自知将来可以成佛,也能自说:“我于来世,当得作佛。”若望小乘位次,准当顶位。

经过三阿僧祗劫,六度已经圆满,更须经百劫修相好因。六度圆满,各有相貌;像尸毗王以身施鸽,是布施满的相貌;须摩陀王持不妄语戒,是持戒满的相貌;羼提比丘为迦梨尸王割截手足,安忍不动,是忍辱满的相貌;大施太子入海探宝,是精进满的相貌;尚阇黎仙人坐禅,鸟于髻中生卵,是禅定满的相貌;劬嫔婆罗门大臣分阎浮大地作七分,是智慧满的相貌。百劫修相好因:佛有三十二相,每一相用百福。每百福庄严一相,经过百劫,修成三十二相的因。怎样算一福呢?这有几种解释:有的说:像转轮圣王,于四天下自在为王,称为一福。有的说:像帝释天王,于忉利天、四王天中自在为主,称为一福。有的说:像他化自在天王,在欲界得自在为一福。有的说:除补处菩萨,其余一切众生所得的福报,合为一福。有的说: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共为一福。有的说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瞎眼,能替他们医好;大千世界一切人都受毒药,能替他们医好;大千世界一切人应死,能救济他们令不死;大千世界一切人破戒、破见,能教他们得净戒、开正见,有这些功德,方能算做一福。这样经过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补处菩萨(这是指藏教的一生补处菩萨)。若望小乘位次,准当下忍位。

一生补处菩萨,从兜率天下、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这便是八相成道。菩萨降魔以后,安坐不动,准当小乘中忍位。经过一刹那,到上忍位。再经过一刹那,到世第一位。这时,发真无漏三十四心,这三十四心,就是见道位中的八忍、八智十六心,加上了修道位的九无碍、九解脱的十八心,合为三十四心(九无碍、九解脱是依三界九地思惑而说的,每一地有一无碍、一解脱,九地成九无碍、九解脱)。用这三十四心,顿断见、思烦恼和习气,坐在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丈六应身佛,受梵王请,三转法轮,度三种根性的众生,化缘已尽,便入涅槃,如薪尽火灭。究竟和阿罗汉、辟支佛一样,同证偏真法性,灰身泯智,正报也没有,依报也没有。

其实大乘佛果,是否是这样的呢?肯定的说,绝对不是这样。那么现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是对藏教的人,所以这样说。藏教人只晓得“偏真法性”,尚不知通教的“真空”和别教的“但中”,何况圆教的“中道佛性”!因为他们不知,所以佛就隐实而施权,所谓薪尽火灭。不过所度的众生,都已得度,能度的佛,自然不必再留住下去,佛的身智并非从此就没有了!佛身本来充满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现,那里会灰身泯智,像藏教人所见的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