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见性不动

发布时间:2023-09-14 13:53:53作者:心经网

见性不动

  现在我提个问题:我现在讲《楞严经》,具体在讲什么?李居士,你说。(答:讲见性不动。)

  讲显见不动,显眼根见性本来无有动摇,这是十番显见的第二番显见。因为如来直接宣说对我们中下根众生来说很难开解,所以佛让憍陈那尊者重述过去在鹿野苑所开悟的客尘主空之义。因为直接跟大家说身心世界这一切事物,虚妄之相,是摇动性、生灭性、都是生死妄缘,大家不会承认,不会认可,乃至不会相信。说我们离开这些就无所依据了,心也没了,身心、世界、我就没了,所以佛才用客尘--不住为客,摇动为尘,来比喻、显发我们这个妄身妄心以及外境这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摇动之中,就像空中的飞尘和不住的行客一样,没有安住,这样我们就容易开解了,确实是体性空寂不可得,毕竟不可得。所以我们不去妄想执着它,不去着持它,不在这一切虚妄事缘、虚妄相上起惑造业,自然回归自性。

  以客尘的动摇之性,来显发主空的常住不动摇性。常住为主,主名常住,就像亭主似的,正好和客相反,不住名客,主人常住,互相显发。摇动为尘,澄寂曰空,不动摇、不生灭的就是虚空。以主、空来比喻、显发我们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眼根见性就是我们的本有真心。如果说眼根的见性就是本有真心,就是我们本觉佛性、本来佛,大家好像是不能开解,不能够信服,所以通过主、空来显发我们本觉佛性的不动不摇之性。

  眼根见性是属于心法,我们这个生灭妄识向外妄想执着,离尘无体,以攀缘而为自性,是动摇性,是生死妄本,只能建立生死惑业,承办生死苦果,用它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在前面我们讲两种根本,如来七番破妄以后,妄心破尽,阿难和法会大众突然感到无所依了,由于过去一向依靠这个心,认妄为真,现在呢,若有所失、无所依据了。所以佛说:你不是没有心,有不生不灭的本觉妙心、本有真心。阿难和法会大众请求如来开示,如来才十番显眼根见性,就六根的眼根指出我们的本觉佛性、本来佛。

  第一番显见是心,因为众生都认为肉眼能见,肉眼是无情物,是质碍物,它本身不能见,它若能见,人死了怎么就不能见了呢,所以它是门户,通过这个门户向外见种种物,是见性能见。因为众生的常情,众生份上来说,都认为眼能见,所以我们第一番开示显见是心。这个都明白了,明了不误了。

  第二番显见不动,什么是客义,什么是尘义,什么是主义,什么是空义。客尘,总指一切生灭、动摇、虚妄之相,身心世界一切事物,就是客尘之义,凡属动摇的都属客尘之义。对客尘显发不动不摇的就是主空,主是常住、空是湛寂不动,不生不灭,用这个来显发我们的本觉佛性,本有真心,菩提真本,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常住没有变异。

  佛是本具的、常住的、无量寿、无量光,我们得到佛宝了,是如意宝,随其所欲能出生一切众宝,就没有生死贫困了,我们就不用再去妄想执着这一切事物,世间三界六道这一切事物了,这都属于生死苦果、生死业缘,不在这个生死业果上再建立新的生死苦因,这样就可以截生死流,究竟成佛。这个内容很重要。十番显见,显"见性"是本有真心,让我们认识我们的本觉佛性、本来佛、本有真心、本来的主人。通过十番显见,我们就能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就像我们认识人似的,能看到这个人的整个的因缘,眼耳鼻舌身意,整个面目我们就认识了。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事情,大觉世尊若不开示,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发明,应当把它开解,永为佛种,你不开解,那总是徒然,你说我修这个善,修那个善,住相生心,那还是不行,修到未来际还是有这一物在,这妄心在,这妄境在,那想成佛无有是处。妄心和妄境,得心境双亡。妄心、妄境是生死妄缘,生死妄缘若不歇灭,想要开拓本具之佛性,那就无有是处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讲的这个,一个是讲的生死妄缘-客尘,另外讲的是菩提真本,就是我们的本觉佛性,眼根见性。

  见性的楞严,咱们是通过说法,通过说种种教法,使我们逐渐认识开解。佛的三藏教典就是对众生的教化、教导、教育,教下呢,就是通过说教使我们受到开化,化是开悟、理解。这是在教下,不是在宗下。禅宗呢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就不用说这么多语言文字,当下开悟了。讲这么多,这么长时间,说这么多的话,但是咱们有的人还不一定能开解,祖师就不用这样了,利根就不用这样。宗下呢,以心印心,当下。祖师开示学人,就不用这么讲了,采取另一种方式,比如佛举手伸屈,一伸一屈,这是外境。我们迷的时候都向外看,看外境,不能回光返照。我们通过讲佛的教法,大家就能开解,回光返照,见到自己本来面目。祖师呢,学人如果去参访、参究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说:什么是佛呀?祖师就举一指,指就是外境,学人当下就悟了,就能够回光返照,这个是动摇性,属于尘义,能够见它的眼根见性不动不摇,所以当下就开解,不用讲这么多,这是宗下。我们教下就得一个字、一句话、一段经文,乃至一部经这么讲,逐渐地深入开解,就像小学、中学、高中、大学逐渐完成,逐渐认识,逐渐悟明,也能达到和禅宗那种当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愿望、目的,最后也是这样,不过方法和他不一样。就像我们上楼似的,坐电梯直接就到顶层,不用一层一层上,不用经历阶级,但是因为我们没有电梯,我们不是利根,那么就得一层一层的阶级往上上,最后也能到达顶层,也得到开解。开解了以后,是不是有一法可得呢,没有一法可得。佛没有一法予人。因为我们众生不知道路子,所以佛给开示觉路,让我们自己去实行。

  大乘了义教的办法是不妄想执着,放下、放舍、休息,更不像方便次第法,劳费神思,疲劳筋骨,动用语言去种种造作。不从造作得,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但对十方世界这一切事物,世间、出世间、凡圣、染净都不去妄想执着了,缘所遗者,剩下来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就像云雾散了,遗留下来的就是太阳的体和光明,自然普照,圆照法界。用世间话说就是不用费事,不用求人,不用花钱,就得安乐幸福、就得无上佛宝,是这样完成的,非常省事的一件事。因为众生迷了,向外乞讨,就像要饭似的,不知道自己怀中有无价的摩尼宝珠,可以富贵永劫,所以向外讨饭,那就艰难困苦了。向别人乞求,沿街乞讨,那不辛苦嘛,徒劳筋骨。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具有无上的佛宝、摩尼宝,可以富贵,衣食丰足,坐享其成,那还上外头要饭干啥呀?那就没有用了。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不要妄想执着这一切事物,也没有用。所以我讲的就是显见不动,显眼根的见性没有动摇。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有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现在讲这一段。如来开示客、尘、主、空之义以后,为什么又重提客尘主空之义呢?就是温故知新吧,有的人能够当下就开解,但是有的人还不一定能够通达明了,所以如来虽然讲了什么是客尘,什么是主空,以客尘比喻我们这个妄身、妄境,以主空来显发我们不动摇的眼根见性、本觉佛性、本有真心,但是大众对于客尘之义是不是圆满的开解?不一定,可能说"不住为客,动摇为尘"。把它广阔开来,深义是什么呢,凡是不住、动摇的一切事物都是客,都是尘,不光佛手众中开合是客,阿难头动为尘,以这个以例其它,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凡是不住、动摇的都是客尘,都不是我们湛然常住的本觉佛性、本来心。这两个一定要界线分明,不要把虚妄之相当做我们的本来佛。《金刚经》说的道理最明显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就是包括无余之义,一切事物,世间、出世间,六凡、四圣的一切事物。

  佛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从了义教上来说,从一真法界来说,就是如此。不这样,想成佛都无有是处了。佛说法的音声是声尘、是外境,不能循尘。佛的庄严相好是色尘,也不是我们的本来心,所以我们要想成佛,得发明我们的本源心地。住相生心,佛的音声相好,这也是对境发识。佛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不妄想执着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我们的妄心、妄境、妄缘才能够歇灭。妄缘歇灭了,就像乌云散了,不求太阳的体和光明显发,太阳的体和光明自然显发,不从求中得。不用求成佛,求成佛是空想,是妄想,是贪心。祖师说:"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佛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说的话都是一个道理。这是妄没歇,妄歇了真本有,自然就显发,但把妄歇下来,不用求真,再求真又成妄了。

  在阐述客尘主空之后,如来为什么再一次普告法会大众呢,一个是温故知新,另外一个是使我们圆满的认识客尘主空之义。不但是指空中的微尘、不住的行客,也不但指如来的宝手众中开合为客,阿难的头动为尘,以这个例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凡是不住、动摇者都是客义、尘义。既然都是客义、尘义,就是生灭性、无常性、可坏性、染污性,所以我们不要去着持,妄想执着,不要去妄立知见,不要去唆发妄情,自然妄心、妄境不偶,遗留下来的就是我们的本心,自然得成无上道。

  路子就是这样,这是三世诸佛的通途,得成无上菩提的通途,没有其它的道路。我们以这一念心,不管是善的、恶的、不善不恶的,用这一念心去求成佛,想据有某种事物,据为己有,想成佛,那无有是处,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佛不属于事物,是由我们的自心做得。"即心是佛,即心做佛,离心无佛"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发明的,都是这样实行的,这是真实不虚,不这样的话,举体都是虚妄,不能出苦得乐。

  此文如来重述过去所悟客尘,什么是客、什么是尘,于是如来开示客尘、主空,显发眼根见性不动摇,整个的过程中,开示完了以后,在这个时候"于是如来普告大众",大众就是法会大众。因为经过如来的开示,整个的客尘主空之义大家基本已经明了了。为什么在开示以后,还普告大众呢?就是提醒注意。那么佛意,为什么还这样提示呢?佛的本意就是要令法会大众咸知客尘主空之义。"咸"字大家要注意,一个是让法会大众都知道,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另外它的深义就是:不但指佛手众中开合为客,阿难头动为尘,而是以这两个因缘以例十方世界这一切事物,凡是不住、动摇的都是客尘之义,都不是我们不动不摇的、不生不灭的本来之佛,不要错认。"咸知"深义就在此。佛是举这两个事例以例一切事物都是如此,都如客如尘,不是这个不可以妄想执着,那个可以妄想执着。妄想执着这个,它不还是妄心执着妄境吗?你去执着那个,还不是妄心执着妄境吗?性质是一个,都没离开妄心妄境,妄心妄境就是生死妄缘,没有真实。

  佛是让我们普遍地认识尽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凡是不住的、动摇的都属于客义,尘义,不可着持、妄想执着,执着就是业,不是善业就是恶业,再就是不善不恶业。业就是苦因,就是生死因。循因就结果,循业就受报,把本来佛遗失掉。

  我们大家都要咸知客尘主空之义。光知道客尘了,也得知道主空。佛开示阿难七番破妄,把妄心破尽了,阿难和法会大众默然自失,说:这都不是了,这心都是生死妄本了,那我就没心了,一切都完了、失掉了。佛说:你不但不能没有心,而且有本有真心、本觉佛性、本来佛。佛就给他开示。我们还要悟明主空,认识我们的本来佛。

  佛为什么要重述客尘主空之义呢,就是普告法会大众,佛意欲令大众咸知客尘主空之义。佛说:不要我给大家开示了以后,你们还和原来一样,没通过佛的手众中开合、阿难的头在摇动,广阔开来以此类推都是客尘。我们说哪一样不是客尘吧?谁能举一举哪一样不是客尘。就是佛的七宝硫璃世界,佛的庄严相好,那也不是我们的本心、本来佛,虽然属于圣善功能、功德。但它毕竟属于善法。我们爱慕佛的庄严相好,但不是我们的本来佛,还是心境对偶。五种圣善功能,佛的说法音声、庄严相好尚不可以妄想执着,那么去佛已还其他的一切事物更是梦幻泡影了。

  我们是从一真法界来说,一真法界就是离一切相--虚妄的心行之相,具体的森罗万象。佛的庄严相好是由佛的清净心之所变现,唯心所现。想得佛的庄严相好,七宝琉璃世界,依正庄严,我们能证得本心,和三世诸佛一样。不证得本心,想得佛的庄严相好,七宝琉璃世界,那无有是处。也是因心成体,得觉悟净化自己的心,达到究竟觉,圆满大觉、妙觉,证得本心了,因心成体,我们的庄严相好、七宝琉璃世界也现在目前了,不是我们现在这个四大假合之身、粪土世界了。不觉悟净化自己的心,不发明本源心地,想贪著佛的庄严相好,想贪著佛说法的音声,想成佛,那无有是处嘛。佛不从贪著诸佛这个因缘得成佛道的。不爱世间、爱出世间,那不还是爱吗?从理上要会得,令大众咸知客尘主空之义,这样才真实不虚,修证无上菩提有路。

  在前面的经文里,经过如来的开示,汝等已明客尘之义,汝等指阿难和法会大众,就是说,你们听了我的开示,如果对于客尘主空已经明了不误了,对于这样的人则不必再说客尘主空了。大家已经明了十方世界这一切不住、动摇的都属于客义、尘义,都是客尘,不要去妄想执着、着持,那样会流入无边的生死、罪业、痛苦的,不能回归自性得成无上道。如果已经明白了就不用说了,但是我们的本师大慈大悲,恐怕还有没明白的,还有一知半解的,若复有众生未解客尘之义者,虽然经过如来的开示还没开解,根本不知道,经过如来的这一番开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客义,什么是尘义。不住为客,摇动为尘,从概念说是这样,如果我们真正开解了,不但这个是客尘之义,十方世界凡是一切不住的、动摇的都属于客尘之义,这样普遍开来我们就知道了,这些事物都是客尘,如客如尘,不可妄想执着,不可着持、妄立知见,不可唆发妄情,就解决问题了。不是说这种事物是客尘,那种事物不是,我们就去妄想执着它,就去做善、做恶,做不善不恶业。所以佛再重述客尘之义,令我们能够圆满的开解。这是真实不虚的,关键在这儿。

  另外我们虽然说客义、尘义,分别说。但客尘属摇动之性,属于妄缘。不过分别说客义,说尘义,加深大家的认识,客义也是尘义,尘义也是客义,都是动摇义。我们说见惑,以客来显示见惑,知见不住、知见不停地妄立,以尘义显示思惑,妄情不停,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见思二惑都属于生灭摇动之性,都属于妄缘。虽然说客说尘,总体来说通指凡是动摇的。不住也是动摇,动摇也是不住,是一个意思。

  下面再进一步解释,不独头之摇动是尘,不单独指阿难头之摇动是尘。尘是摇动义,另外染污义,我们该分别了;他头在摇动。知见妄立,摇动或不摇动,然后唆发妄情。不单独是指阿难头之摇动为尘,或者微尘在虚空当中游来游去,摇动不定为尘,一切事物,生灭无常的有为之法都是尘。凡一切动相,一切都包括无遗了,动摇之相,一切动相皆属尘义,没有真实。你说十方世界哪一种事物不是摇动的?咱们思之可见,用心想一下,正念观察十方世界的哪一种事物不是摇动的,我们的精神世界--心法,物质世界--色法,不外乎心色二法,心不停的生灭,虚妄心行之相,一切事物不停的变化,都是尘义。我们这虚妄心行,就是我们现前这个生灭妄心、妄识,它不停地生灭,生住异灭,这是尘义,动摇性。十方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性、无常性、可坏性,大的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如此,成住坏空嘛,都在变化之中,你说哪一样不是动的?都是尘义。都是客尘,都是妄缘,我们在这些妄缘上、客尘上能够发明我们的本来之佛吗?那是不可能的。

  如来这样说就是让我们认识,不独阿难头之摇动是尘,凡一切动相,一切摇动的虚妄之相,这就包括我们的虚妄心行之相和具体的森罗万象,心法和色法,都是不可着持。

  心法,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说:妄心初起,无有初相可得,无有心相可得。妄念也是妄心,因为我们这个妄心就是生灭性。妄心初起,不从天降、不从地长、也不是人给我们的,这个生灭妄心也是尘,也是不住动摇之性,也是客尘,这个妄心以攀缘而为自性,它没有自己的体性,这个心都是攀缘这一切尘缘之境。我们向外贪著、妄想执着、攀缘而为自性,如果我们不去攀缘这一切事物,离尘无体,这个妄心离开一切尘缘之境,它就没有自体,没有自性,说明它的虚妄性。体就是性。因为我们去贪著、妄想执着,去攀缘某种事物,所以依真起妄,依本有真心起诸妄想,是依真而起的。依真起妄,是以攀缘某一种事物才能起诸妄想,这一念心就生起了,它离尘无体,离开这一切尘缘之境它就没有自己的体性,就不得建立,说明它没有自体,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实体,它是虚妄不实,没有真实。

  妄心初起,无有初相可得,就是没有初起的心相、真实的心相可得。就像海风吹来,依大海水起诸波澜,波澜就比喻妄心,海风比喻我们众生在迷,迷惑之心,向外攀缘,海风就像无明似的,无明风吹来,依大海水起诸波澜。波浪是依海水起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波浪可得。风停了马上就平静了,唯是一海水,这个波浪不可得。众生在迷,向外妄想执着,由无明风动彼静心,令心生灭,起了这一念,就像海水起诸波澜一样。如果我们觉悟了,妄心平静了,不起了,那还是我们的本心。没有真实的心相可得,虚妄心行之相可得。

  但是众生在迷,对心执迷,因为迷,妄想执着这个心。说这个心就是我,我的全体,我之所在,归我所有,神圣不可侵犯,不能否定,我这一念心就是主宰。正因为这样妄想执着这个心,就把我们拖进起惑造业,拖进无边的生死、罪业、痛苦,造善业、造恶业、造不善不恶业。他不了达,妄心起了,心里没有心相可得,就像梦幻似的,梦起了没有实法可得,但是梦中人因为没觉醒,所以在梦中着持梦境,好的贪著,不好的瞋恨,和白天一样。心也不可得,没有实法可得,无论我们这个善心、恶心、不善不恶心,都是这样,妄心初起无有初相可得。当我们觉悟了,不是觉悟以后不可得,在发起的时候也不可得,就像波浪似的,波澜正在发起的时候也没有波浪可得。因为波浪发起了,航行也不能进行、海里的生物也受到危害,不能正常生活,所以举体都是危害。说我们要想得到利益,那无有是处。因为这个心就是生死妄本,举体都是业,生死痛苦,它怎么能够得到利益呢,得到幸福安乐、解脱、自在?不可能。

  所以我们认识这个心不可得,无有初相可得,就是善不可得,恶不可得,不善不恶还不可得,六祖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善恶都莫思量,即可入清净心体"。说的都是一个道理,没有实法可得,这个心是生灭性,不停地生住异灭,摇动性,不住性,就是客尘,如客如尘,众生都被它迷惑了,妄想执着这个心,好的事情用这个心去妄想执着,做好想,唆发妄情,贪爱,不好的事情就瞋恨,无所不用其极,这样就把事情坏了,伤失法身慧命,伤害损失我们的法身慧命、本来佛。都是这样造成的,它是危害,要想从这个心上得到利益,那不可能,因为它就是贪瞋痴性,生死狂性,愚痴暗昧,颠倒障碍之性。没有自体,离尘无体,以攀缘而为自性,不攀缘,它就不得建立。佛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皆以妄心而得住持。妄心歇了,三界六道就没有依据了。你若把这妄心歇了,身心世界都找不到了,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嘛,不可得。剩下来的就是我们的本心。所以这个心无有初相可得。不是它灭了以后才不可得,当下就不可得,不要妄想执着它。罪福本空不可得,福不可得,不要去贪著福德智慧,罪不可得,也不要恐惧忧愁,但随顺圣教,即得超越罪福,这是我们的光明出处,真正的出路。说我贪著福德智慧,这都是妄想、贪心。说我恐惧这个罪业,恐惧地狱那也不行,都是妄想执着。但随顺圣教,不用贪著天堂,也不要恐惧地狱,就超越天堂、地狱,这是我们的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不从求中得,但觉悟净化自己的心,从理上开解,就有了办法。

  这个妄心不可以妄想执着它。佛说四念处:心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是无我的。无论怎样妄想执着,它也是无常的,生住异灭,是空的,没有我可得,没有实法可得。是苦的,由无明风动彼静心,令心生灭,说明为苦,它是苦的体。心是不净的,这个心是染污性,但不妄想执着它。

  以攀缘而为自性,说明它的虚妄性,凡是动摇的,凡一切动相,包括我们虚妄心行之相,也包括十方世界这一切森罗万象,都在生灭无常变化之中。佛举这个手,众中开合,这不也是变化之中吗,也不可得,回光返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见到自己的主人,安住不动,然后才能够得解脱,得自在,得安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在这个地方,一开始差一点认识,那么等到最后得差的十万八千里,对不上号。尤其佛法是真实不虚的,纯真无妄,纯正无邪的,不允许掺杂虚妄。一切虚妄之相,包括我们的虚妄心行之相,具体的森罗万象,有形状、有相貌、有颜色的这一切都是客尘,六凡是,四圣也是,四圣这一切也不可以妄想执着的。要想发明本心,把这一切客尘都让它止息,然后的才是本心,皆属尘义。又不独佛手开合是客,佛手众中开合,一开一合是客,凡一切不住者皆属客义,不住也是摇动,摇动也是不住,佛手众中开合,这不也是摇动嘛,客义也是尘义,尘义也是客义。反复地说,加深我们的理解、认识。

  十方世界惟是一心更无它法,具体地说,尽十方世界实在是没有哪一种事物值得我们去贪著、攀缘、妄想、执着的,包括佛这一法。佛者觉义,是指我们心上觉悟净化说的。既然觉悟净化了,觉悟的人什么都不妄想执着。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不妄想执着,佛这一法也是法,我们也不妄想执着,这样才能寸丝不挂,露出本体。这就是了义,一真法界。

  佛者觉义,梵语佛陀,简称佛,翻译过来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在心上,心里觉悟,不迷惑,觉悟净化。佛是觉悟的人,觉悟净化了。佛是究竟觉,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处了,一点尘垢、客尘都没有了,自然通达无碍,广大圆满,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本来佛了。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指这个心说的。你说黑板是黄金美玉做的,但它就是个黑板,那么就这么大块黄金、美玉能值多少钱那,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生死问题、成佛大事吗?再广阔来说,像虚空这么大块黄金、美玉它能不能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成佛大事呀?那不可能,必须心上觉悟净化,成就法身慧命,证得平等性理,实相之理,这就是法身,以实相为身,实相就是法。慧命呢,必须开发自己的智慧之性,佛的智慧是本具的,光明性。

  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智慧之所成就,你心上没有智慧,愚痴暗昧,还想得佛的五眼六通,那是不可能的。有了智慧才能发明自己的神力,神力是本具的。有人说我得神通了,就证明他根本没得,有智慧的人谁说自己得神通啊?三世诸佛也不说我自己得神通了。证明他还是贪心不除,妄做呓语,这是妄语。真正觉悟的人,有智慧的人,得了神通,他也不向别人宣扬说我得神通了,他不妄想执着这一法。神通就是我们本心的功能力用,用之则有,不用则无。佛在《般若经》里说"诸佛神通不可得",无所有,不是没有这种功能力用,遇到因缘了就显示五眼六通的功能力用,若不用就了无所有,就像我说话似的,随着讲法的因缘说种种佛法话,若不讲了惟是一口,话在何处阿?话是口之用,口是话之体,体是常住,话是生灭,所以你妄想执着话也没有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要在枝末上打主意,否则那不就错了嘛。要治本,从根本上治理才有真实性。

  凡一切不住者皆属客义,都是客,没有哪一种事物不是客尘,是对显的。我们知道十方世界这一切都是客尘,我们的眼根见性、本觉佛性、本有真心它没有形状,没有相貌,没有颜色,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世间相,六凡、四圣之相,怎么表示?拿在手里给大家看?就是对显,对客尘显发我们的眼根见性。佛为什么把手伸出来,一伸一屈,这是所见的外境,是谁能够照了这个外境,我们就要回光返照了,能见手开合的是谁,众生用肉眼能看,肉眼是四大假合,无情之物,它本身不能看,是我们能见之性,"见性"能看,就显发我们的本觉佛性。 就是说一真法界不可言说,不可思想,只能显发,通过这种事物来显示另一种事物,因为这是不可思议之法,是不可以相见的。这个本觉佛性不可以相见,因为它没有形相,所以我们用虚妄心行想不到,用语言也说不清楚,不可思议,就是妙,不可以相见。没有虚妄的心行之相,没有具体的森罗万相,怎么表示?正像祖师说的,"妙高顶上,从来不可商量",不可思议,没法说,不可测度,用心也不能测度,怎么知道呢,祖师下句话说"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用第二个峰头来显示妙高顶,对显,互相对照而显发的,可以悟入实相之理,悟明我们的本有真心、本觉佛性、本来佛。 本来佛是真实不虚的,三世诸佛已经给我们亲自做了证明,释迦牟尼佛和诸佛菩萨已经给我们作证明了,亲自证得了,过来人,先觉觉后觉,告诉我们。深信不疑就行了。皆属客义。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又能够躬行实践,把它实行起来,用在我们修学佛法上,生活、工作、学习当中,我们不妄想执着了,当下就得解脱,得自在,得安乐,不是说遥远无期的,等待我们离开世间,再去安乐、解脱、自在,那不晚了吗?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度一切苦厄。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对显。开发智慧,像屋子是黑暗的,因为有了灯,所以一灯能除千年暗,这灯点着了,光能除冥,黑暗就没了。我们理上开解了,心上有了智慧的光明,愚痴暗昧之性就没了,就不颠倒了,就不迷惑了,就明白了,就心开意解、心明眼亮了。不颠倒就拉倒,更没有一法可得呀,再求,那还是妄想。客尘之义就是这个意思。

  "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他的头在不停地摇动,但是我们的眼根见性无有所动。就像明镜似的,虽然照了他这个头在不停地动,但是明镜的镜光不动不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就是说明客尘不住摇动,眼根的见性不舒不卷,对显。因为佛法不离世间觉,通过世间这种事物来说明我们佛法的真实道理。

  这段是让我们深解主空之义,主空,就是主人常住,虚空湛寂不动,以显示我们的见性如主如空常住不动。此文就是使令大众转观,先正念观察,开解客尘之义,然后再转向主空。恐其未解常住主空之义,还未开解、认识、悟明常住主空之义,故令阿难观境验之。深入开解主空之义,见无所动。观佛手在众中开合,不住,重在让我们知道见无舒卷,显发我们这个眼根见性、本觉佛性的不动不摇。如来告诉我们,汝等应当谛审观察,阿难的头在摇动,这是外境,我们已经知道了是尘义,但是眼根的见性,照了尘境的见性动不动呢?不动。眼根的见性是常恒照了,寂而常照。虽然不动不摇,但是常恒照明,有物无物它都常恒照明。

  我们深入地观察这个,圆满地领会,心里认可,深信不疑,所以令阿难观境,境就是指头在动,佛手在开合,通过这个事例来检验,深入地开解客尘之义。如来令我们深入谛审观察,现前主空是显发我们眼根的见性,显发我们本心的常住不动,表示无上菩提的真本。客尘是显发生死这一切尘缘之事都是躁动、生灭。主空表示不动不摇、不生不灭,菩提的真本,正好相对,对显。前者正念观察客尘之义,深入地开解客尘之义,凡是一切不住的、动摇的,都是客尘之义。我们开解以后再正念观察主空之义。转,转向主空正念观察,如来恐怕有的人或者完全没有开解,或者没深入、圆满的开解常住主空之义--我们眼根的见性如主如空,常住没有动摇。

  这段经文主要是通过阿难头的摇动,如来令我们深入的谛审观察,悟明我们眼根的见性就像主人和虚空一样不动不摇,通过如来宝手在众中开合,深入地观察我们眼根的见性无有舒卷。经过亲证,验证,我们检验证明,见无所动,见无舒卷,见性没有动摇,见性没有舒卷,这就是领会了常住主空之义。因为还有的人或者完全没有开解,根本不明白,或者没有圆满地开解,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如来大慈,进一步地让我们开解,采取更得力的方便办法,但观察阿难头自摇动,这就是尘,能见阿难头摇动的见性无所动摇,这就是空,用虚空来显发见性不动。这样对显,虚空没有一物,湛然常住,我们就会开解眼根见性不动,就像明境当台似的,明镜当台,万象斯现,万象都在里现。万象是动的,镜光是不动的,都在里现影,我们眼根见性照了阿难头在动,一动一不动,不动的是我们眼根的见性,动的是阿难的头,如来让我们通过这个方便办法,再详细地审查阿难的头在动,这是属于尘动摇性,见无所动,就是空义。"又汝观我,手自开合",如来的手在啊难的见性当中有开有合,但是见性并没有开有合,所以不住的开合就是客义。阿难见性无有舒卷,就是没有动摇的意思,不舒卷就是主,也常住,常住不动就是主。而客尘主空之义,通过我们上边的讲述,,岂不历历分明。

  佛是指心说的,即心作佛,即心做众生,不是指形相说的。心若不觉悟净化,三世诸佛也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正报身心、七宝琉璃世界可得。即心做佛,大家要记住,不要错解佛义,佛是觉义,觉在心上,觉悟在心上。是指心说的,觉悟的人是佛。众生迷也,心迷惑了浊恶染污,就是众生,是指心说的。也不要错解众生意。如果我们错解了,说三十二相就是佛,那么天人还能变佛的三十二相呢,那他心不是佛呀,心不觉悟,能从形象上认可他就是佛吗?那不就错了嘛。天魔波旬还能变现佛的庄严相好呢,你看他跟佛一样就认为他就是佛了?他贪著五欲尘境,惑乱我们修行之人,能说他是佛么?他也不是觉悟的人,心上没觉悟,不能从外相上看。所以佛说,佛者觉义。

  若能悟明主空常住不动,自不被客尘烦恼所动。这个客尘是指凡是不住摇动的十方世界一切事物都叫客尘,不被这一切事物所动摇的,就是不被外境所动。心灭法灭,法灭心灭,心法俱灭。妄心灭了,妄境也灭了。妄缘灭了,就是我们的本心,就是不动不摇的本心,本心就是佛了。如来让我们重闻客尘主空之义,对我们未开解客尘主空之义的人再巧设方便,令我们开解。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无始劫来,你为什么直到今天还以动摇之身为真实之身呢,以动摇之外境为真实之境呢?贪著、攀缘、妄想、执着不停地生住异灭。我已经把客尘主空,烦恼菩提,阐述得很明了了,你为什么还去妄想执着这个动摇的客尘之境--妄身、妄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不肯放舍呢?在前面如来已经把它阐述明白了,都是客、都是尘,客尘烦恼都是尘缘之境,为什么还不放舍,还去妄想执着它为真实之身、为真实之境、念念流转呢?你都明白了还不放舍,这不是怪事吗,谴责他。如来感到奇怪,路子已经明白了,你非得走黑暗路,使人感到奇怪,就像泥坑似的,我们不知道这是泥坑,可别人告诉我们了,还往里走,这不是怪事嘛。

  在前面经文里,阿难和法会大众既然通过如来开示,对什么是客尘之义,什么是主空之义,什么是生死路,什么是涅槃路、菩提路,已经了如指掌,明了不误了。既然明白了,就应当放舍客尘动摇之身境,不要在妄境上种种取舍,这就叫放舍,放舍动摇之身境,内身外境,妄身妄境。因为生死就是在内身外境上建立的,我们的一切生死苦因,生死惑业,对内身种种取舍,对外境种种取舍,都是在一期果报上,内之身心、外之世界上建立的。不是取就是舍。放舍不是把身心灭掉,放舍是说别强行主宰内之身心、外之世界,即不贪爱它,也不危害它,离了两边,心无所住,自然回归自性。不随执一边,就是中道了义,就是我们的自性显发了。因为在我们众生分上在迷,总是在内身外境上种种巧施设计,妄心计度。所以如来告诉我们它是客,如客如尘,应当舍掉动摇之身境,而取主空不动之见性。

  以动为静,这是指内心说的,对这个色身憎爱取舍,通常情况下,我们众生至爱者身命,在十方世界一切事物当中,亲人也好,宝物也好,名利也好,第一最爱的就是自己的身命。佛说众生至爱者身命, 没有超过对自己色身再贪爱的了。贪著这个,贪著那个,瞋恨这个,瞋恨那个,做善业,做恶业,做不善不恶业,都是为了它,都是为了动摇、如同客尘的色身。众生在迷,都把它当做真实之身,种种贪著。这是通常的情况下,在众生份上是这样。但是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贪爱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反而为嗔,这也有两方面,一个是爱,把它取过来,一个是憎,想把它舍掉。都是以动为实身,认为舍掉它就能出苦了,贪爱它就能得乐了,这都是妄想计度,妄想执着,所以和自性就不相应。仍以动者为实身,把这个幻妄的身心当真实了,把眼根的见性,把我们的本来佛遗失掉了,这不是一个大损失嘛。

  以动者为实境,佛举手众中开合,这是外境,不但佛手众中开合,就是包括身心之外一切事物都是动者,好的贪著,不好的瞋恨,种种着持、取舍,在这一切动摇的客尘之境上做种种业,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以动者为实境,为真实之境,因为以外境为真实之境,就把我们向外看的一切事物,认物为己,心被境牵了,就不能回光返照,就把我们本来佛遗失掉了。所以如来责怪,不走光明路专走黑暗路,这就是怪事了,以动者为实境,还不肯放舍客尘之身境一心修道,内身外境如客如尘,这个境不是实身不是实境,是妄身妄境,不肯放舍,所以如来怪责。

  而取主空之见性,而摄取不动主空之常住身境,常住不动之见性,见性才是我们的真实法身慧命,真实之身,真实之境,佛的境界,一真法界。因为阿难他还是走老路,所以如来怪责。从开始到终了,于身妄执为实我,对于自己的妄身妄想执着为真实之我。实际这个妄心、妄身是没有我的,佛说一切法无我,妄身也没有我,妄心也没有我,一切法无我。那我怎么来的呢?就是约身计我,约心计我,强立主宰,是妄想计度出来的,妄执为实我。

  从根本上来说、真实上来说,我是不存在的,怎么来的呢?众生都是约身计我,就幻妄的色身六根、妄心--身心二途,计我,就是妄计,本来没有,身心二途都没有我,身无我,佛在四念处里说,观身无常,观身不净,观身是苦,观身无我;观心无常,观心不净,观心是苦,观心无我。身心二途是无我的,都是妄计。众生无所依赖,就现前这个色身六根计我,就妄心计我,都是妄想计度出来的,就像佛在本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没有真实义。我是主宰义,就色身强立主宰建立我,就妄心强立主宰建立我,我立了,这一切归我所有,从始洎终,于身妄执为我,妄想地执着为我,实际是没有我的。不但说我们三界六道幻妄的身心、依赖的物质世界无我,众生无我,佛也无我,一切法无我。世间法无我,出世间法也无我,我是不成立的。

  正因为有了我,建立了主宰,才有了我所,这一切归我所有,都这样妄想计度,所以才纷争斗乱,危害作业,循业受报,轮回生死。佛说一切法无我,就是让我们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去正念观察,就会出离我的系缚、逼迫、障碍。都是妄计出来的,所以众生把动摇虚妄的身心当做我,妄执为真实之我,既然这样妄执了,就把我们本来真实的觉性遗失了。妄想计度出来的,从根本上来说,真实义上说是没有的,于妄境妄执为我所,为什么要执着这些为我所有呢?我需要吃饭、穿衣、住房啊,需要生息生活呀,需要满足自己的没有止境的欲望啊,所以都得归我所有,众生都这样妄计,那就得有纷争。

  僧肇大师有句话: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我是万物的主人,万物都是归我所有,不是别人的,这不是妄想计度嘛,身心还不知是谁的呢,自己都不能主宰,妄心不停地生住异灭,色身不停地衰败,趋向死亡、坏烂。此属我执,我相、我爱严重,所以我执不放。佛在本经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一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马鸣菩萨说:法界一相。十法界唯是一实相,就是法法皆实相。实相就是我们的本心,十方世界唯是一心,心外无法,更没有什么身心世界可得,都是梦幻。因为佛是醒来人说梦中事,佛已经从生死长夜的睡梦中醒悟过来了,不再妄想执着这个梦境了,我们还在梦中种种着持,好的、坏的、你的、我的,什么身心世界。我们还在沉睡之中。这属于我执了。

  又执身境心外实有,又妄想执着妄身妄境心外实有,心外就是在我们一心之外,实有妄身妄境可得,这都是妄计了,妄计心外有法。佛说: 心外无法,心外无佛,心外无众生,心外无魔。佛讲万法唯心,一切事物唯是自心,心外无法,执着心外实有,不了达万法唯心--这一切事物都是我们的本心,我们着持哪种事物,无论是内心还是外境,都是着持我们本心,因为这个虚妄相不算数,就像梦幻似的,把梦当做真实去筹度,那不是妄想吗?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不住、动摇的一切事物,虚就是不实,妄就是不真,不算数。能把粪土当黄金用吗?粪土不算数,不了达万法唯心,此属法执,执着妄身、妄境,心外执有就叫法执。执就是妄想执着。念念随我法二执,一念接一念,不是我执就是法执,念念随顺妄我、妄法,我法二执不停生灭。就这句话:从始自终,念念生灭。

  因为妄身妄境属于法,执着心外实有这就叫法执。就妄身妄境本身来说,执着它,即执着内身外境,这就叫我执。因为约身心计我嘛,我法二执,念念生灭,岂不自误哉?自己把自己耽误在生死道上,不是自己贻误、耽误了自己吗?念念,意识妄心念念生灭,念念就是我们这个一念接一念的妄心,执着内身外境,我执,认为心外实有外境,法执,这个念念就是妄心,即意识妄心,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心,生灭妄识,意根对法尘所发的意识,识就是心,意识妄心。

  "始终"二字从始洎终,这是指时间因缘说的,远则无始,往前推,过去世,过去无始,因为时间没有开始,若有开始就有终了,我们无始劫往前推,再推也找不到时间的开始。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就不要去用我们这个妄心去认识了。佛说没有开始,我们就用无始来表示,劫数久远了,太长了,用数字不能表达,就用无始。时间没有开始,时间没有开始,说无始劫前,若有无始劫前还有开始,这是假设之词,是按世间感情可以说无始劫前,无始劫前是什么时候?时间没有开始。这就是远则无始,时间没有开始,那么既然没有开始,未来际可不可尽呢?不可以。尽未来际都是随顺世间说,说我这个心永远不变,一心向佛。未来际不可尽,什么时间能完了?时间没有尽头。所以终则未来,未来际不可尽,差一秒没现前,它也是未来,再过去百八千年久远劫也是未来,不可定说。这是远则无始,终则未来。都是相对说。这个妄心不停地生灭,所以妄身妄境不停地生灭。近则,就我们现前这一期生命来说,就现在来说就为近,近则生为始,生到世间为开始,离开世间死为终,死了为终,实际也没终,在中阴也是念念生灭,进入后阴也是念念生灭,二皆可通,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解释通。

  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因为我们认妄身妄境为真实之身真实之境,既然认妄为真了,所以就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颠是头,头倒过来就叫颠倒。认妄为真,认贼为子,所以就叫颠倒。颠倒就是迷惑之心,因为心迷惑不觉悟,认妄为真,所以起惑造业。那么既然认妄了,随妄走了,我们的本心就失去真实,不得受用。认物为己,把妄心、妄身、妄境当做真实。轮回是中,就是舍身受生在妄身妄境之中。这个不是别人给的,不从天降,不从地长,自作业还自受,所以自取流转。

  既然已经误认客尘动摇妄身妄境之妄,内心外境之妄,生死妄缘,认为动摇之身、动摇之境是真实之身、真实之境,既然认妄为真了,把妄当成真,则必然遗失主空不动摇见性之真,把妄当成真了,所以真就遗失掉了。故曰遗失真性,真性就是我们的眼根见性,本觉佛性,就是把本来佛遗失掉了。

  颠倒者,即指认妄遗真。错认了,认贼为子就是颠倒。因为认妄身妄境为真实,所以把真性遗失掉了,这不是颠倒吗?不认妄,真就不能失掉了。遗就是遗失,认妄遗真,而真妄颠倒。就像人似的,本应该头冲上,脚冲下,而现在头冲下,脚冲上,真妄颠倒,就是背觉合尘,就是烦恼迷惑之心,不觉悟之心。

  行事者,即指以颠倒迷惑不觉悟之心,而于内身外境上妄生取舍,种种巧施设计,种种使手段,在内身外境上知见妄立,唆发妄情,做善业,做恶业,做不善不恶业,这就叫妄生取舍。好的贪著,不好的瞋恨,种种危害,妄生取舍,就是妄想执著这个内身外境。此属业,动用身口意三业,起惑造业,前面是起惑颠倒,起惑了就得动用身口,这就叫做业。既然起妄心造生死业,颠倒行事就是起惑造业,性心失真,性是本有真性,真是本有真心,性也是心,心也是性,反复而说。既经起惑造业,妄缘,起惑造业就是生死妄缘起了,而于本具寂常之性,而对于本具寂常心、寂常之性,我们众生本来具有的寂常心性--寂常就是不动常住的真实心性,本觉佛性,寂常心性,妙明之心,妙明就是不可思议之明,性心,性就是本具寂常之性,不动常住之性,不可思议妙明之心,竟失其真,失掉寂常之性、妙明之心的真实之性,就是竟失其真。这个意思就像太阳被乌云遮挡了,体和光明不能普照天下一片光明了,所以就举天黑暗,都是生死暗业。就是说本觉佛性本具的功能力用,佛的境界不能开拓,这就叫竟失其真,就是佛的一切境界不能开拓出来。反认四大,认物为己,既然认妄为真了,反过来认内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色身六根妄身为我,为真实之我;外四大妄境、外境归我所有,反认内四大妄身为我,外四大妄境为我所, 错认,故曰认物为己。把妄身、妄境认为是自己,认物为己,本来不是自己,是错认。

\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既然认物为己了,内身外境就是我,所以为之造种种业,为了内身外境,发起身口意,善的想说做,恶的想说做,不善不恶的想说做,就是善、恶无计之业叫种种业。有业就是生死苦因,循业就受报,循因就结果。循业受报,舍身受身,于妄身妄境之中,还是在三界六道业报身,还没出离三界六道之内,舍身受身于妄身妄境之中。那么谁受报呢,就是我们的总报主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神识,我们的本觉佛性被无明妄想覆盖,真妄和合之体,阿赖耶识、神识,受善、恶业、不善不恶业的牵引,使我们舍身受身于妄身妄境之中,还在三界六道之内,这就叫轮回是中,妄身妄境之中,不得解脱,被身心世界所系缚、逼迫、障碍,不得解脱。

  因为业造了,除非不造,立杆就有影,循业就受报,自作业还自受。修行也不白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各不相代。造业是自己,自造自受,就像影似的,影之随形,就是说有响应声,影之随形,终不免离,有响就有回音,有形就有影,形是弯曲的,影也是弯曲的,形直则影端,形是直的,那么影也是直的。所以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除非不造,因为业是无情的、是不饶人的,不得解脱。被生老病死所逼迫,在这个当中,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还是苦,死更苦,这四者生老病死苦,不能说哪个轻哪个重,生苦不亚于老苦,老苦不亚于病苦,病苦还不亚于死苦,被生老病死所逼迫。不但是生老病死,酷热炎寒,饥饿刀兵都是所逼迫,逼恼压迫,苦不堪言,难以言说。故曰"轮回是中",妄身妄境之中,三界六道之中。

  自取流转。为什么我们轮回是中,妄身妄境之中不得解脱呢?此不从天降,此,就是指轮回之苦,这个果报不从天降,不从地长,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是自做业还自受,因果不差,故曰自取流转,不停地舍身受身,就像车轮旋转似的,没有开始,没有终了。具体说即: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无有止息,这就是自取流转,没有停止和休息的时刻。

  如来让我们在迷的众生明心见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十番显眼根见性是我们的本有真心。一番显见是心,二番显见不动,显见不动到此就讲完了。十番显见讲了两番了,这是我们对本有真心的认识、开解。虽然十番没讲完,但是我们也应当有所领悟,就是说我们也应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明心见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