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力挽狂澜 世间与菩提

发布时间:2023-10-13 10:45:16作者:心经网

  世间与菩提

  世间与菩提

  看山是山

  菩提在世间

  菩提异世间

  菩提在世间

  小结

  世间与菩提

  虽这题目,我们可从很多角度来讲。但对一个已和禅宗有较多接触的行者而言,或将即联想到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所讲的这偈颂,我且称之为「菩提颂」─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

  我们知道,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以欲成就真正的觉悟,必然在世间中得。所以曰:「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故如远离世间,而欲寻求觉悟;则必如「寻兔角」一般罔然。我们都知道,兔子是没有角的;所以寻兔角,即谓根本找不到。所以这偈颂,即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欲成就菩提,唯在这世间中求。

  对于这偈颂,我且从三个层次来说明。这三层次,我们既可说是西洋哲学家黑格尔的「正、反、合」。也可套用中国禅所讲的「老僧在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开悟后,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来说明。

  看山是山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层次的看山是山。以这乃正面肯定之谓,所以偈颂还是一样「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其次,如进为第二层次的看山不是山。则偈颂乃变为「菩提异世间,必离世间觉;在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至于第三层次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则偈颂且成为「菩提在世间,何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以上乃先用偈颂略示大纲,待其下才作更详细的说明:

  菩提在世间

  现首先说明「菩提在世间」的道理:一.从现象而觉悟真理,我们常说「求真理」,但真理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真理不当是因已有某位先知先觉,曾告诉你说:这是真理。因此你就相信『此是真理』─就像传说中的摩西,既从西纳山下来,便要大众奉行神意而遵守十戒。这虽是神教的信仰方式,至于佛教则不然。以佛教乃必透过对世间种种现象的深入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才能觉悟到所谓的真理。所以佛法乃与传统的神话大不一样,因很多神话、传奇,都未有现实作根据故;所以不只不堪验证,甚至经不起深度的思惟。而佛法却不只应如理思惟,且更当修行验证。

  故如一个文明越进展,则其诸般说法,必然跟佛法越来越相应。譬如西洋文明发展到今天:从牛顿的古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便已更接近佛法。像心理学最初只论究意识,而到佛洛伊德后便有潜意识、集体意识的发现。这虽不及佛教唯识学的精深细致,但已越来越接近了。同样若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去观察,我们都将发觉有越来越倾向佛法的趋势。所以从这点,我非常肯定:佛法在未来,必随整个文明的进展,而更发扬光大。

  其次,就个人而言,在佛法里有所谓的「独觉」,因看到花开、花落等种种现象,故能觉悟到真理。如退而求其次,一个人即使不能自觉,但若知识阅历愈广的话,也将越容易接受佛教。像一个人到了五、六十岁,七、八十岁后,他很多想法就自然渐倾向于佛教。所以我们虽没必要去寻找那个人是真理的代言人,但由透过种种现象的观察.分析,最后我能确认,谁讲的较接近于事实、真象。

  因此在《中观论颂》里有曰: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所谓第一义,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真理。如果我们不先具备世间的学问、知识,就想直求真理,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必从种种现象里,去归纳再归纳,归纳到最后,才觉悟得那统摄一切、贯穿一切的大原则,而称为第一义也。

  反过来说,若很多人宁可闭着眼睛说瞎话,而不愿去面对真正的现实,这才没办法接受佛法。因此即使其他的宗教还停留于权威和迷信,而佛教却从非如此。因为佛教本更尊重对现象的观察.分析.了解。释迦牟尼佛不也说过:你们不要先入为主地相信我所说的话,而是要透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再来肯定我讲的有道理。

  所以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其实都是从现象里观察出的结论。如无常,我们每天看着太阳的运行,以看久了,就会得到一种轨迹「太阳从东边而出,由西边而落。」如果我们更仔细观察,必将发觉:其实夏天的太阳,乃偏东北而出;冬天的太阳,却偏东南而出。或者我们看人从出生、长大,到最后衰老、死亡。以所有的人都必经过这样的历程,故得于「有生必有死」的结论。这皆是从种种现象里观察,而确认得「诸行无常」的道理。

  同样,「诸法无我」的法印亦然。我们都知道,在生命的过程里,其实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变数。即使现代人已注意到「规划人生」的需求,但即使细心规划,我们能够掌握的因缘,其实还是非常有限的。对于自己的身体,冷的时候我们不能叫它不冷;热的时候不能叫它不热;甚至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不可能叫它马上变好。以生命都必与外界有互动的现象,所以从「对应变化,不能主宰」的生命本质中,我们乃更可体会到「诸法无我」之理。

  现代的心里学,也慢慢说到:其实「自我」,也只是从互动的过程中而呈现出来的状态。所以最初的心里学既以「自我为中心」而开展出来的理论架构,似乎全然不能接受无我的理论。可是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说法和无我之理,也只是半步之隔而已。所以愈对种种现象的观察.了解,才愈能觉悟「什么是真理?」故曰「菩提在世间」。这是第一点。

  其次,有谓『烦恼即菩提』者,这虽不当说:烦恼就是菩提也!但我乃将之解释为:即者,近也─从烦恼而接近于菩提。为什么能从烦恼而接近菩提呢?以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而觉悟若从禅宗来修,则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要有疑情才能开悟。那疑情从那里来呢?疑情从对世间种种的烦恼、迷惑而来。故从烦恼迷惑而起疑情;因疑情而参禅觉悟也。

  所以烦恼.迷惑之所在,即是疑情.道心之所以。在越烦恼、愈迷惑的地方,反而才能激起坚固的道心。所以佛经上有谓「富贵学道难」,如一生太平顺了,反不容易起道心。同样一个人若住山太久了,也可能会让道心衰竭。同样,所谓学佛「八难」里有长寿天。如一个人往生到越高层次的天,则在享天福的当下,必根本不觉得世间还有什么烦恼、迷惑。甚至禅定天,一念就是八万四千大劫,怎么可能起烦恼、迷惑和道心呢?所以长寿天虽就世间人来看,是求之不得的福报;但对修行而言,却成为学佛、修道的大障碍。

  如上所说,既长寿天是八难之一。则我将怀疑西方极乐世界也有同样的隐忧,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日子过得太安逸了,反不容易激起道心。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即使说能「不退转」,但就进步而言却是非常地缓慢。故要在西方极乐世界修成正果,要比在娑婆世界慢得太多了。比如说,要修布施,却没有贫穷的人;想修忍辱,连让你生气的因缘都没有。所以经典上才说,必淤泥中才生莲花。必于烦恼的世间,才能激起疑情、道心和觉悟的因缘。反之,离开烦恼.迷惑的世间,即无觉悟可言。所以升天.住山.往生极乐世界等不见得有助于修行。甚至有人说,剃度出家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出家后的环境太单纯了,反激不起奋发振作的道心。

  菩提异世间

  但如果我们把话,只讲到这里,反会产生一种蛮大的误导:既「菩提在世间」,那我们就安心在世间好了,而不必学佛,更不必专精修行。故遗世独立的修行反将沦为异类、极端。今天很多人之所以口口声声「生活禅」,即缘此误导而有的渲染.偏差。

  因此我今天欲强调的,反是「菩提异世间,必离世间觉;在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菩提何以不在世间呢?我们前面虽讲到观察世间,然众生即使从早看到晚,从春看到冬,从生看到死,竟有几个已觉悟真理呢?虽经典上有「独觉」这名称,可是历史上曾无师自悟者,却只有释迦牟尼佛而已!而其他上亿的众生呢?有的不只不能自悟,甚至连为之开示佛法都不能信受。所以不光是观察世间,就能觉悟真理的。

  同样如说:从迷惑而起疑情.道心,因疑情.道心而参禅.开悟。那曾由迷惑而觉悟者,又有几人呢?我相信迷惑,不当只少数人的专利而已;很多人一样有迷惑呀!但何以虽迷惑,而不能觉悟呢?所以如只谓「菩提在世间」,则已觉悟的众生必然很多。因为我们从来都在世间地呀!但事实上却是,不只觉悟的众生非常地少。并且欲求觉悟,也不是剑及履及,心想事成的;而是得经过一番克苦严谨的修行,始有觉悟的可能。何以故?

  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带有很深厚的邪见跟业障,所以我们一向在缠中,就像蜘蛛网一样牵牵挂挂,搅绕不清。我们不是那只蜘蛛,而是被蜘蛛网网住的那些可怜虫。故虽观察世间而见不到实相,虽满怀疑惑而不可能开悟。

  这种情况:就像眼眚未除,何以见实相?或者说既戴着一个有色的眼镜,则即使再怎么认真观察世间,然所看到的却仍只是变态的世界。以众生从来就带有邪见─这邪见,既可说是「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亦可说是「我见、自性见」。于是为邪见缠绵故,即使穷一生的努力想要了解诸法实相,却还钻不出无明的梵网外。

  我们不要以为:只有学佛人,才有道心。那些科学家整天忙着作实验,不也为了解世间实相吗?然因种种的执着、邪见在。像古镜上沾满了尘埃,故根本没办法照耀出光明来。前眼病未除,是引喻众生有邪见;此古镜未磨,是影射我们有业障。故若邪见深厚.业障缠绵。则虽有迷惑,而不可能开悟;虽观察世间,而见不到实相。

  所以我们首要听闻佛法─听闻,不是就直相信佛所说的绝对是真理。但我们能调整角度─从佛所指示的方向,去观察世间。而待观察之后,才确定佛所说的,乃更与实相相应。所以须从闻法里,去破除邪见,这是第一点。比如先把那有色的眼镜拿下来,再去观察世间,才可能看到真实的面目。

  既闻法后,更要精进修行,才能消除业障。佛法不是说一说,听一听,就能功德圆满的。很多人即使已多少了解佛法的道理,可是为什么生活中,还不能受用呢?但为业障未消除故。而欲消除业障,唯有透过精进、专心的修行,才能完了。

  所以何谓「菩提异世间,必离世间觉」?佛法可不是时时处处,皆可听闻到的。经典上说「有佛法的时代,如昙花一现尔!」目前即使还有佛法在流行,但于外道猖狂.群魔乱舞的情况下,要听到正法,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呀!甚至说要精进修行以消除业障,那就更不在世间了。因为世间会产生很多的干扰、魔难。

  因此前面虽说,住山或不容易起道心。但若真起道心,欲精进修行时,还以住山为宜。因为山上比较没有外缘的干扰,且魔难较不起现行。同理欲精进修行,还以剃度出家的因缘,比较殊胜。

  所以即使得由「菩提在世间」而起道心,但起道心后欲精进修行,却得「出世间」才行。而今天却有某些人士大事提倡「菩萨道」,讲佛法就在世间中,就在生活中。我认为这是个蛮严重的偏差。因为「菩提在世间」,还只是第一个层次。而欲真钻进佛法里,还得经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苦修阶段,才有办法真在佛法中得到受用。否则只蜻蜓点水似地偶而听听经.打打坐,必得不到真正的受用。所以如只轻忽地说:禅在生活中或动中修。都将只自误误人而已!

  所以虽我们目标,可订的很远「真俗无碍,理事圆融」。可是下手的话,还得从很严谨,甚至很刻板的方式去着手。就像不管是剑道或太极拳等。初开始都得从很刻板的架式里去慢慢雕琢,而练到最后,才能无招胜有招。从出格而圆满。

  菩提在世间

  最后无明邪见既消,业障习气亦除,则他所感受到的身心世界,其实还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为佛法,本就是在世间里所觉悟的真理。因此问题的症结不是:佛法在不在世间?而是众生的无明业障,却与佛法、与世间实相不相应。所以学佛修行,如真成就了,也不过仍归回世间去。在禅宗的「十牛图」里,最后曰:入廛垂手,就是再回到世间的实相里。而世间的实相,即是无常无我.寂静涅槃,甚至真空妙有.理事无碍等。

  小结

  最后,我作个总结:中国佛教到目前为止,都偏尚于大乘的圆融;可是圆融不只当说出来,尤其当体证到。然如未经严谨克苦的修行过程,再富丽、堂皇、圆融的大乘佛理,都将派不上用场。我们岂不见到有些人,佛法确实讲得很好;可是你详细观察他的身心状况,却非如期待中那么平顺、吉祥、安乐,为什么呢?未经严谨的修行,就想无招胜有招,根本不可得。

  我们听有些钢琴演奏家,竟演奏得那么好;然在惊奇赞叹之余,你可知道,那是每天八小时,经几年苦练才有的成果。如我们只羡慕那富丽堂皇的后果,而不肯安心于日以继夜的苦练;则只有眼高手低的份。

  在大乘佛法里常有一种很大的偏差:那就是祂只昭示我们,彼非常富丽堂皇的成果,却不鼓励作严谨克苦的修行。常谓:凡夫重果,菩萨重因。而大乘佛法却也有重果不重因的偏差。所以大乘法学到最后,都只能在梦中大造空中楼阁─佛在虚空里放光动地。可是梦回之后,却还只能于地上邯郸学步而已。

  所以被圆顿法门误导的人,可能比因祂而成就者还多!因为圆顿本是从渐修里去成就的,而非守株待兔地等顿悟而已。但若顿悟讲得太夸张了,反让人不愿意埋首于渐修的过程中。

\

  到最后这些「圆顿法门」,却变成恋世跟懈怠的托辞。人家劝你好好打坐,你说不用哩!我在动中修即可。在动中修,你真修出什么成果吗?也没有啊!所以「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竟沦为自误误人的邪见而已。

  放眼目前的台湾佛教,讲的岂不都是圆顿法门。圆顿法门如真这么容易上道的话,则释迦牟尼佛也不用经六年的雪山苦行,才能成道。我们都自以为比祂有善根,祂还得迂回一番,而我们直了无上道。然若不经第二阶段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便能直成就最后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吗?很多人根本还不能分辨:初阶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与末后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竟有何差别?便以为已和那些大悟彻底者一样「饥来吃饭,困来眠」便可,其实还早得很呢。所以我今天倒要强调「菩提异世间,必离世间觉;在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的修行过程,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才有真对治的功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