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宏印法师
目录
序
空义与中观、唯识的关系和开展
大小乘解脱观的异同
了义与不了义的抉择
中观谈空与二谛
唯识谈空与二谛
如来藏系统谈空与二谛
观空
总结
序
中国人接受印度的中观般若而开展出天台,中国人接受印度的唯识而开展出华严。华严与天台被称为广大悉备系统,地位是相当高的,可见要了解中国佛学的博大系统,也不能忽略对中观、唯识的研究。换句话说,如果对中观、唯识有好的认识基础,要了解中国天台和华严等思想就比较容易通达。
今天要讲的“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这个题目虽然比较学术性,但它和修行却很有关系。古时候的印度人不论那一宗、那一派、什么法门,都不会为学术而学术,或者为学问而学问,为研究而研究。因为印度的各宗教、各哲学,以及佛教里面的各教派理论都和修行、求解脱有密切关系。直到近代,才开始纯学术的考证。
我为什么要选这个题一来谈呢?可能我们近代在研究佛学、研究佛法都知道,“空”这个观念,这个道理是最困惑人的了。通常我们将“空义”简称为“空”,但是将“空义”两字连用的也有,像“中论”就出现“空义”这个名词。那么,并非到了大乘才开始谈空,原始佛教时代,小乘的部派时代,直到大乘应运而生的时代,都在谈空,来到中国也是在谈空。曾终看到佛教的杂志上,有一位余老居士在他的文章里人声呼吁:佛教下要再谈空啦!谈空会导致人家的误会,总觉得佛教是消极的、厌世的、否定的,空已经谈得太多啦!应该尽量谈有,尤其是“真空妙有”的“妙有”应该多谈些,才能使得佛教更积极。我觉得他的用心可嘉,他的动机也值得我们谅解。但是事实上,“空”的观念与修行足有密切关系的,所以从印度历史上各宗各派的佛教,直到中国历史上各宗各派的佛教一定都要谈空,以后的佛教可能也是要谈,不谈也不行。像一般人常常将佛门称为空门,出了家就叫做遁入空门,这是不懂佛法才曾产生的误会。事实上,正确的了解“空”;对一个学佛的人是不可少的。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