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佛说魔逆经通义

发布时间:2023-09-01 12:22:58作者:心经网

佛说魔逆经通义

\

  魔逆经义理高妙,每读不忍释手。只是译笔似词简而文深,所以读来颇觉不易 。愿读者耐心细寻其味,然后可得其旨也。
  数年前曾读此经,法喜充满。今者复诵其文,益感欢喜万分。竟至不揣庸愚, 妄思作解。然经义甚深,虽有其心,而无其力。故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但愿与经本 义,差距不太远也。莫落猕猴拟天之失,则万幸矣。
  此经在明第一义,故专弘大乘。呵诸取相分别,皆为魔事也。所谓第一义,则 一切诸法,无非第一义。故今于经中,只破执着见,不破于法也。读者其留意之。 佛说魔逆经通义   【佛说魔逆经】
  【佛说】
  佛是大圣,自觉觉他觉满。梵文菩提译为觉,自觉者,共声闻缘觉菩提,觉他 者共菩萨菩提,觉满者是佛独证不共三乘之无上菩提。十方诸佛,诸恶永尽,众善 圆满,空二执除二障,尽二死是名曰佛。
  以上是通论,若别论者,此之佛字,系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而言。意即释迦牟尼 佛说此魔逆经也。
  然寻诸经文,此经实是文殊师利菩萨所说,何故云佛说魔逆经呢?因为佛以二 谛说法,凡说法者,无论弟子、菩萨,乃至化人,只要所说法不违二谛,均蒙佛印 可,故曰佛说。再者,余人说法,皆系佛威神力加被。不蒙佛力加被,无有能说法 者,故曰佛说。
  说,有悦可众心之意。凡有所说,上契佛理下应众机,普令闻者欢喜受益,故 说此经。
  【魔逆】
  此有二意,一者因魔波旬兴意违逆,以是因缘而说是经,故曰魔逆。二者示佛 法平等,无有选择,等视诸逆,一皆化度,故曰魔逆。
  【经】
  梵文修多罗,译曰契经。契者契合之义,上契诸佛果德,下契众生因心,此所 谓契理应机也。佛所说法能应众生之机,普令欢喜。佛所说法,虽以随顺众生为方 便,而不失第一义,故能普令众生得度,故曰契经。
  经者经纬之经也,经线能贯穿纬线,为纬线之所依。故经者线义,有贯穿义, 所谓贯华结鬘。而贯穿义者,乃以理贯文也。至理无名,因文而显,非文无以显理 。文以理立,非理无以成文。文者言教也,故约文名之理教,约理名之教理。如此 理教,为佛之一代时教,名曰契经。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西晋是朝代名,系司马炎所建。至元帝之后,谓之东晋。竺法护系晋武帝时人 也。
  三藏,即三藏法师,略称曰三藏。三藏者经律论也,通达经律论者,号曰三藏 。竺法护洞达三藏,为时所重,当时之人,以竹林七贤比之。
  竺昙摩罗剎是其本名,译晋语曰竺法护。月支人,世居于炖煌郡。八岁出家, 依外国僧人竺高座为师。日可诵经万言,才智甚高。曾译正法华等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千二百五十。摩
  诃菩萨不可计。及欲行天诸色行天净居天人。】
  此是证信序,证明此经为佛所说。并举出时间、地点,大众以为证明。
  闻如是,余经作「如是我闻」,意思相同。是结集经人语,言此魔逆经是我从 佛所闻,当某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某些大众宣说此经,今此大众皆可证 明。
  一时是说经之时。因为欲令经法流布十方,不便以年代记载之,故以「一时」 代表。
  佛是说经之人,即释迦牟尼佛是也。
  舍卫国,舍卫原是城名,其国名曰憍萨罗。因恐与南方的憍萨罗国相混,故以 城名,曰舍卫国。舍卫译为丰德,状其城物产丰富,而人民有德也。佛在世时,该 国为波斯匿王所居,祇桓精舍在焉。
  祇树给孤独园,该园系悉达长者,(给孤独长者)以黄金布地,向波斯匿王太 子祇陀所买,用以供佛者,故名给孤独园。悉达长者既买园已,而园中之树仍为祇 陀太子所有。当时祇陀太子亦起随喜心,以园中之树供佛,故曰祇树。
  比丘是出家众,出家受具之男众曰比丘,出家受具之女众曰比丘尼。比丘有三 义,即乞士、怖魔、破恶。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如果乞食 而不乞法者,不名比丘。比丘出家受具,诸魔恐怖,故曰怖魔。破恶者,比丘出家 受具,破身口七支恶也。破身口七支者,即不杀不盗不淫,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不 两舌,故曰破恶。
  大比丘,所谓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言是等比丘于余众中道德戒腊俱尊 。多者,言是等比丘识见多,遍通内外经典。胜者,言是等比丘知见殊胜,胜过九 十六种外道。
  「众」者,即僧团也。依律比丘四人以上为众,因为四人即可作白二羯磨也。 三人以下,羯磨不成。俱者,在一起也。
  千二百五十,这些大比丘僧,有千二百五十人。此中三迦叶师徒一千人。优楼 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 弗师徒百人,大目犍连师徒百人。另外耶舍长者子率众五十人,共计千二百五十人 。此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依佛出家后,均证圣果。因感佛恩,常侍佛左 右,是佛常随众。
  摩诃译曰大,摩诃菩萨即大菩萨。不可计数也。
  欲行天即欲界天人,色行天即色界天人。净居天人原亦是色界天,不过此天是 三果圣人所居,不同凡夫故单列。此天有五,即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 天。是阿那含所居,又名五不还天,不还欲界也。依成实论,行人若生净居天,是 人不复到无色界处,以乐慧故。若入无色界者,是人终不生净居天,以乐定故。
  【彼时世尊与无央数众会眷属。周匝围绕而说经法。有一天子。名曰大光
  。在于座中。翼从文殊师利而侍卫焉。于是大光白文殊师利。所可谓言
  。诸菩萨众有魔事者。何谓魔事。】
  以上略明佛说此经的时间、说法人、地点及大众等因缘成就后,今说此经的发 起因缘。弟子结集经律,均须说明佛于何时何地与某些人说,以何因缘而说,必如 此始足证明此经或律为佛所说,真实不虚,一般来说,此一段文又名发起序。
  世尊,是尊称于佛,梵文曰婆伽婆。佛十号具足,十号者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 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前五号自如来至善逝,明其自利德 圆满也。后四号自世间解至天人师,赞叹佛慈悲济物化他德也。佛之一号总赞自利 化他二德圆备也。世尊一号,总称十号圆满,言佛众德具备,世所钦重也。诸佛所 说三藏十二部,无非在称扬此十号也,故若人称佛名号,即获无量功德。
  无央数,即无尽数也,梵语称阿僧祇。
  「翼」有侍卫辅护意。大光天子侍卫辅护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译为妙吉祥 ,此菩萨于诸菩萨摩诃萨中,智慧最为第一。
  当时大光天子问文殊菩萨言,所可谓言,即所谓之意。所谓诸菩萨众有魔事者 ,何谓魔事呢?
  【文殊答曰。有所兴业而有所作。则为魔事。若使志愿有所受取。而有所
  夺则为魔事。假令所欲思想诸着识念求望则为魔事。】
  凡有所行,若不以无明爱取因缘则不为业。所谓「有所作」便是以无明爱取造 业的意思。如大般涅槃经云,无造业故,故名无作。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若有所行 而以无明爱取因缘造作,则为魔事。
  若使志愿有所受取,即是说,假使志愿欲求,有所执受爱取,则为魔事。「有 所夺」之夺字,即是执取义。
  假令所欲,有所欲求也,有所贪着也。有所愿求曰思,思能令心造作意业。爱 初起名贪,贪已名求,求即是思。想是取着假相,故曰取相为想相。不知所取之相 ,皆自心所现也。想所取缘有三种,曰怨亲中。于三缘中生三种受,曰苦乐舍。于 怨缘生苦受,于亲缘生乐受,于中缘生舍受。由三受生三毒,曰贪瞋痴。故佛说想 有过,应当断除。思想诸着,欲求取相于所执着之事也。识念求望,记识忆念,求 而望得,则为魔事。
  故由思想故,便生诸着。识知而忆念,不舍欲求希望,这便是魔事。
  【复次仁者。倚着菩萨志欲至道则为魔事。心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
  而依智慧则为魔事。识念布施妄想持戒。受于忍辱放逸精进。及倚禅定
  专惟智慧。则为魔事。】
  倚着即取着意,若人倚着修菩萨道,只志求于成佛,不思度众生便为魔事。
  放光云,诸有倚著者,难得解脱。有倚相者,不得逮觉,亦不能成就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
  凡倚著者,皆是取着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得逮觉。
  心倚着于六波罗蜜,便是魔事。因为倚着取相祇是世间功德,非是波罗蜜也。
  识念是取相,妄想是取相,受、放逸、倚、专惟等,皆是取相,故曰魔事。
  【复次仁者。心乐闲居行得于观。则为魔事。若使想念止足独处节限名德
  。则为魔事。若行空无。依无相愿。修无放逸。住于如来所说言教。则
  为魔事。假使仁者。思想识念有所受取。志在所应。见闻念知分别经典
  。皆为魔事。】
  以上讲菩萨行六波罗蜜无着方便,而生倚着便为魔事。今讲菩萨修行时,若无 善方便,退堕二乘则为魔事。菩萨无善方便退堕二乘,亦为破戒也。
  心乐闲居,行得于观。心乐闲居者,乃不乐度化众生也。行得于观者,声闻乘 人,四向为四行,四果曰四得。即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名四行。初果 二果三果四果名四得。若起四「行」四「得」之观想,便是魔事也。
  若使想念止足独处,节限名德,此是缘觉人的行径。缘觉人少欲止足,独处山 林,不入世间,不染世间名利,故曰节限名德。如是之行,便为魔业。
  若行空无,依无相愿下,是总说二乘行径。
  空、无相、无愿,名三解说,又名三空,又名三三昧。理寂故名空,理寂则绝 诸相,故名无相。无愿亦名无作,又名无起,理寂则于中无有贪求,故名无愿。理 寂则无有作用集起,故名无作无起。
  修无放逸者,即是修无愿三昧也。无愿三昧者,无愿求于生死也。二乘无愿求 于生死,故不入三界,不兴化道。
  二乘人住着于如来之言教。不知因佛言教,而入第一义,不知学佛之行,广行 度化。只知自求涅槃,速脱生死,此即魔事也。 思者求取也,想者取相也,识者知解记取也,念着忆持不忘也,有所受取志在 所应者,是不知深体佛说第一义,只知取着于言教也。志在所应者,志有所求也。 如此便对佛所说的经典,只知以见闻觉知去分别了。若菩萨堕入如斯行径,便为魔 事。
  综观上意菩萨有所作,有所取,倚着菩萨道而执取无上佛道,乃至堕入二乘行 径,皆是有所得心所生的错误。所以菩萨若以有所得心修于佛道,便失于善巧方便 而为魔事了。
  【大光问文殊曰。其魔事者为住何所。文殊答曰。住于精进。又问。以何
  等故住于精进。文殊答曰。其精进者。乃为诸魔求其便耳。若懈怠者。
  彼魔波旬当奈之何。】
  大光问文殊菩萨说,所谓魔事者,是住于何处呢?文殊答曰,魔事者住于精进 。为甚么呢?因为取相之精进,必有所执着,故感魔事。如果其人懈怠,魔当奈何 之。
  波旬天魔别名也,译曰杀者,断人慧命故。
  【又问。何谓菩萨精进而不应者。文殊答曰。假使计言。我身精进则为不
  应。所以者何。己身精进。计有所应。则依倚世。】
  大光又问文殊菩萨说,甚么是菩萨精进而不当呢?因为精进是佛所说,若无精 进不成佛道。故正当的精进是必要的。那么怎样是不正当的精进,又怎样才是正当 的精进呢?
  文殊回答说,假使计着说,我身精进,便是不应当的。所谓我身精进者,便是 取相了。如果自身精进,而有所计着,便是依倚于世间而有所求。计有所应,便是 有所求的意思。所以大哀经说,道无精进,亦无不精进。因为道本清净,道本平等 故。
  如是平等清净,无缚无解,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妄想无分别,无高无下无作 无不作,无暗无明,无恼无不恼,无生死无涅槃。这样精进是名真精进。
  【仁者。欲知为精进者等遵所修。此之谓也。以等精进则曰平等无所应进
  。已无所应则无放逸。】
  欲知为精进者,是言仁者,要知道行精进者,应当平等而修行。
  因为平等而精进修行,便无精进亦无不精进(亦无放逸)。所以说平等精进者 ,便无所应,换句话说,便无所求了。既无所求,便无放逸了。
  【假使仁者。眼无所进不行于色。是则名曰平等精进。耳无所进不行音声
  。鼻无所进不行众香。舌无所进不行众味。身无所进不行细滑。意无所
  进不行诸法。是则名曰平等精进。】
  假使仁者,眼无所进者,是言眼无所贪求也。若眼无所贪求,便不行于色,是 名平等精进。若能如是,自然眼不行于色。不行于色者,不贪于色也。耳鼻舌身意 无进,亦复如是。这样六根不贪求六尘,是名平等精进。相反 地,若六根贪求六尘,便非平等精进了。
  【复次仁者。假使不行一切尘劳。而以断除众生爱欲垢秽。是则名曰菩萨
  所行平等精进。若于三界而无所行。救济三界。倚着众生诸恼之患。是
  为菩萨平等精进。行于布施无所想念。修以四恩摄诸悭贪。行于禁戒而
  无想念。摄诸犯恶众生之类。行于忍辱而无所想。摄诸瞋恚人民之众。
  行于精进无所想念。摄诸懈怠。行于禅定无所想念。摄诸乱意。行于智
  慧无所想念。摄诸恶智。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菩萨修行,不取着一切法,于一切尘劳不生造作,是曰不行一切尘劳。只为度 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断除爱欲垢秽,这便是菩萨所行的平等精进。若菩萨于三界 无所造作,而能救济三界内,取着众生的诸烦恼祸患,这便是菩萨平等精进。所以 菩萨精进不为自求,为度一切众生也。
  行于布施以下,是言菩萨行于六度而不取相,欲度一切为烦恼所害的众生,这 便是菩萨平等精进。
  菩萨行于布施,不取着布施相,故曰行于布施,无所想念。是为上报四重恩, 用以摄诸悭贪的众生。四重恩者,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菩萨修以四 恩而行布施,为摄悭贪的众生。
  菩萨行于禁戒,而不着持戒相,是虽为而无想念。为摄受犯恶众生,而持戒也 。菩萨行于忍辱,而不取着忍辱相,是为了要摄受多瞋恚的众生。菩萨行于精进而 不着精进相,是为了要摄受诸懈怠众生。如此精进,便是平等精进了。平等精进, 有大功德。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 。
  精进如一雨之普润,能令先世福德增长成就。菩萨精进为除众生懈怠。懈怠之 法,能破在家人财利福利。能破出家人生天与涅槃之乐。
  菩萨行于禅定,不着于禅定,是为了摄受乱意的众生。菩萨行于智慧而不取着 于相,是为了摄受恶智邪见的众生。菩萨不取着于相,正是真智慧也。大般若经云 ,菩萨摩诃萨,不见一切相,则见般若波罗蜜。如此不取于相,为一切众生故行于 六波罗蜜,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菩萨平等精进除灭懈怠,而行六波罗蜜,始能自他俱利。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 印法门经云「无懈怠者能行布施。行布施者,而能持戒。若持戒者,能起精进。起 精进者,能修禅定。修禅定者,能集智慧。集智慧者,能行自利。能行自利,而能 利他。」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其有晓了空无慧行。不想空无是为思念。精进行空游
  于诸见。悉察诸见而无所见。观诸邪见不离空无。是谓行空。所谓空者
  。诸见则空。以空之故。故曰空空。由是空空故曰为空。因是空故诸法
  皆空。假使晓了此慧明者而不自大。是谓菩萨平等精进。】
  此一段文,是言菩萨平等精进,不住于有,亦不住于空。所谓行空不证,涉有 不着也。 其有晓了空无慧行,不想空无是为思念。若有觉了空无智慧之行者,不想是不 取空相,不想空无是为思念,思者愿求,念者忆念。菩萨虽晓了此空无慧行,而不 取着于空相而有所愿求忆念。虽精进行空,却是不舍堕于诸见的众生。此是说菩萨 行空不证也。
  悉察诸见下,是说菩萨虽然游于诸见,而无所见。因为诸见诸相皆是因缘所现 。相现既属因缘,故皆是假名,其性实空。能见所见皆是自心,自心所现,还取自 心,实无外境而为所见也。故菩萨能悉察诸见而无所见。
  观诸邪见不离空无,是言菩萨虽游于诸见而入于有,却是熟知诸邪见悉是因缘 假有而无实体。故曰不离空无。非是于空无以外另有邪见,而是邪见即空也。这是 说菩萨涉有不着也。如此行空不证,涉有不着,名之曰行空。
  所谓空者,非是有法可空,而是空诸见也。有见空,空见亦空,故曰空空。如 是空空,是为真空,若不如是,是谓邪见空。故龙树菩萨说真空中有空空三昧,邪 见空无空空三昧。
  由于这种真空,所以诸法皆空。因为本无一切法,而众生妄见诸法。诸法既是 妄见,故知诸法非实。故唯识云「于假说我法」。假使有人晓了此空慧而不自大者 ,便是菩萨平等精进。故非是空法,而是空见,其见若空,便不见有亦不见空了。
  自大便是我慢,若有我慢,便是邪见空人。故大智度论云「邪见人虽口说一切 空,然于爱处生爱,瞋处生瞋,慢处生慢,痴处生痴,自诳其身。」
  【复次天子。修行于此无所想着。不念无想。皆与一切众念俱游。不舍众
  念不有所念。所念无想不想所念。等于诸想及一切念。若能晓了一切想
  念。设于此慧。不以知慧而憍慢者。无所逸乐。是为菩萨精进之行。】
  文殊又和大光说,复次大光天子,修行于无所想著者,亦不忆念于无想。而能 与一切众念俱游,与一切众念俱游者,不取无念也。换句话说,修行于无想着的人 ,既不想着于有想,亦不想着于无想。既不想着于无想,故虽修无想着,而与一切 众念俱游。
  不舍众念不有所念,虽与一切众念俱游,却不想着有念。这便是分别一切法, 而不着于分别想。 譬如至诚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明白,此时心中定然不 着我人众寿相。既不着我人众寿相,自然无想。虽然无想,而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明 白,分明是想。虽然分明是想,却又分明无想。而正因为分明无想,始想得清楚明 白。正因为想得清楚明白,才分明无想。这便是无所想着了。
  所念无想,不想所念,虽然心念分明,却不取着于想相,故曰所念无想。不想 所念,不取相于所念也。如是寂而照,照而寂,寂故能照,照故能寂。虽寂而不着 于寂,故不碍于照。虽照而不着于照,故不碍于寂。如是照而常寂,常寂而照。寂 而常照,常照而寂,便是菩萨精进之行了。
  等于诸想及一切念。不着于诸想,亦不着于所念。令一切想一切念平等如如。 若能如是晓了于平等一切想念。设具此智慧,又复不以智慧而起憍慢,亦无有贪着 逸乐。这样便是菩萨精进之行了。
  所谓平等于一切想及一切念者,是于一切想念,不取相不分别,不生有无见也 。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其行无愿随心所生。有所志慕心无所着。不行所愿
  其趣所生。已离诸见及众驶水。舍于二事。不计有身亦无吾我。而等除
  去终始生没。其有能行如是精进。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天子说,其行无有愿求,随心而生。随心而生者,随清净心 而生也。清净心者,知法而不着法也。
  有所志慕,心无所着。菩萨志慕,唯求度生也。菩萨度尽无量无数众生,但不 取相。故金刚经云,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不行所愿者,是不行于爱取也。虽行而无所爱取,便是不行所愿。
  其趣所生,已离诸见。菩萨虽生三界,是以大悲心度众生故。而菩萨已离见, 非被业系也。及众驶水,是譬舟行而是随水所流也。众生生于三界,是随业流转, 犹舟之随水而行也。菩萨则不然,非是随业报来受生死,是乘大悲愿来入三界也。
  舍于二事者,言菩萨来入三界,非是业系,故已舍生死二事也。亦可说舍于分 别二见也。
  不计有身亦无吾我。菩萨已舍生死,故无身见,亦无我见。而等除去终始生没 ,终始生没者,生灭见也。
  若有能行如是精进者,是为菩萨平等精进。
  【文殊师利复谓大光。菩萨修业常以平等。其于智慧圣明之达。无所修行
  。晓了善权。将摄众德之本。分别慧者。无我无人无寿无命。则以善权
  精进。开化一切众生。圣明达者。于一切法无应不应无净不净。晓善权
  者。精进摄于一切正法。进智慧者。悉了于一切不坏法界。了善权者。
  供养奉事无央数佛。达智慧者。进圣无为。晓善权者。宣畅一切文字之
  教种种别异。智慧圣者。修行佛身了无穿漏。解善权者。三十有二大人
  之相而自庄严。智慧圣者。使诸生死无所生。解善权者。则为所念常向
  众生。智慧圣者。修行于空无相无愿。晓善权者颁宣断除六十二见众想
  之着。志有所求。智慧圣者。劝助精进至于六通。解善权者。神通变化
  多所救济。智慧圣者。精进不见诸种阴入众衰之难。解善权者。执持将
  护诸种阴入。智慧圣者。遵修泥洹本性清净。解善权者。为诸众生开化
  化导示。无上正真所当修行。智慧圣者。谓得慧眼所?无极。解善权者
  逮致天眼化诸著者。智慧圣者。不得诸法所行精进。解善权者。敷演文
  字而讲说法。智慧圣者。分别诸法义之所趣。解善权者。宣畅如应辩才
  之慧。智慧圣者。晓了诸根各各别异心念不同。解善权者。究尽众人如
  应说法。智慧圣者。识达八万四千诸行。解善权者。能为一切颁宣指示
  八万四千诸品法藏。是为菩萨平等之业精进行也。】
  此下论说菩萨离诸魔事,平等精进,应具智慧与善权。智慧者,菩萨实智也。 善权者,菩萨方便智也。然权实二智互显,故菩萨修业,智慧善权,常以平等而修 。
  菩萨以圣智慧究尽无上佛道,以善权方便,成就无量功德。圣智慧者,清净无 为是第一义。善权方便者,体具无量妙用,成就世间义。智慧方便平等无二,故菩 萨修业常以平等也。
  其于智慧圣明之达,便是菩萨圣智慧。菩萨圣智慧则无所修行,以清净无为故 。菩萨晓了善权方便,于是将护摄持一切众德之本。清净心是一切众德之本,菩萨 晓了善权,故将护摄持清净心。
  分别慧者,即圣智慧也。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是不取于相也。然以善权方便精 进开化一切众生。菩萨不着我人寿命相,而能成就其化德。
  圣智慧者,于一切法无相应亦无不相应。无净亦无不净,因为一切法不可得故 。晓善权者,以不可得为方便摄受一切善法。
  圣智慧者,了达一切法同一法界,而法界即毕竟空界。故一切法不可破不可坏 ,因为一切法入于法界,悉不可得故。通达善权者,以不可得为方便而供养奉事无 尽数佛。
  圣智慧者,证入无为。晓善权者,于无为法示种种差别相,宣说流布一切文字 言教。
  圣智慧者,修行佛身了无穿漏。此言佛法性身也,佛法身非有非无不来不去无 生无灭,故无有穿漏。解善权者,以三十二相而自庄严。三十二相者,报化身所具 也。
  智慧圣者,知生死如幻而实无生死。解善权者,则以大悲心愍念有情,一切功 德回向众生。 智慧圣者,修习于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大般涅槃经云,定相名空三 昧,慧相名无愿三昧,舍相名无相三昧。晓善权者,颁宣断除六十二见众生之着。 颁是流布的意思,宣是宣扬宣说。众生着于邪见,邪见略说有六十二种,称为六十 二种邪见。凡夫于五受阴起我见妄想计着,便生六十二种邪见。天台,嘉祥诸师, 于我见中成六十二见。因为外道于五阴计我,例如一、计即色有我,二、离色有我 ,三、我在色中,四、色在我中。于受想行识亦如是计,于是成二十种见。此二十 种见复历三世,于过去未来现在均如此计,于是成六十见。再加上断常二种根本见 ,便成六十二种邪见。其余大般若经依十四难开六十二见,今且从略,不作介绍。 众生着如是等邪见,皆是以有所得心,志有所求也。
  智慧圣者,劝助精进而至于六通,六种神通即六种无碍也。即天眼天耳神足他 心宿命漏尽等六种无碍,此言其自利也。解善权者,以神通变化,救济一切众生, 此言利他也。
  智慧圣者,精进不见诸种阴入众衰之难者,菩萨精进于不起众衰生增减诸见。 不见诸地水火风四大种生灭增减,亦不畏色受想行识五阴,及六根六尘十二入等有 生灭增减众衰之难。故能入生死度众生也。解善权者,虽知诸种阴入无众衰之难, 却加意执持将护度一切众生,不令染于世间。所谓「诸种」者,地水火风四大种也 。
  智慧圣者,修于涅槃本性清净之道。涅槃不生不灭,故本性清净。解善权者, 菩萨为开悟众生,度化众生,诱导众生,示以无上正真菩提所当修行之道。
  智慧圣者,所谓得慧眼,此言佛之清净眼曰慧眼。慧眼清净,故所睹无极。无 极即清净也,所谓眼清净则见尘清净也。解善权者,逮得天眼。天眼者能见细色, 菩萨为化执着众生,故假天眼察乎世间。但凭慧眼不能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慧 眼无所分别故。所以菩萨为度生故,生于天眼。
  智慧圣者,不得诸法所行精进者,一切法悉如幻化,皆不可得,菩萨即以不可 得为方便,精进修行于般若波罗蜜,解善权者,以不可得为方便,开敷演说诸文字 言教。
  智慧圣者,分别诸法义理之所趣。诸法甚深义理,皆归毕竟空也。解善权者, 宣说畅演,于诸众生有所难问,皆能如应而答,辩才无碍。 智慧圣者,晓了诸根各各别异心念不同者,是言菩萨以一相智慧能晓了一切差 别也。佛以无相慧,能晓了一切相。以无分别慧,能晓了一切分别。以无住慧,能 晓了一切众生心念之所住着。金刚三昧经云「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 摄诸味。」华严经也说「能于一念悉了知,一切众生无有余,了彼众生心自性,达 无性者所行道。」所以智慧圣者能以一相慧应一切慧,故知诸根各各别异心念不同 。解善权者能究尽众生根性心欲,而能顺其根性,如感而应为其说法。这一段文是 说菩萨以圣智慧知一切众生之根性心欲。以善方便顺其根性心欲,而为说法度化。
  智慧圣者,识达八万四千诸行皆悉无常,而能以善权方便,为一切众生,宣说 指示八万四千诸品法藏。诸品法藏者,即指示八万四千修道之行也。
  以上所说智慧善权,是菩萨平等之业精进行也。
  【文殊师利。分别说此平等精进。示众会时。八千天子。寻发无上正真道
  意。五百天子。逮得无所从生法忍。】
  发无上正真道意者,即发无上菩提心也。初住位是发心住,此心一发,永无退 转,故名入正定聚。 无所从生法忍者,即无生法忍也。破无明证法性,安住于不生灭法,是曰住无 生法忍。约位言在于初地,因为菩萨登初地,即能破无明证法性也。有云七地以上 得无生法忍,初二三地得音响忍,四五六地得柔顺忍,七地以上得无生忍。若依华 严问答,初二三地得音声(响)忍,四五六地得顺忍,七八地得无生忍,九地十地 得七种譬喻忍。七种譬喻忍即如幻忍,如炎忍,如梦忍,如响忍,如电忍,如化忍 ,如空忍,依仁王经复开出五忍:习种性(住位),性种性(行位),道种性(回 向位),均为伏忍位。初二三地为信忍位,四五六地为顺忍位,七八九地为无生忍 位。十地至妙觉为寂灭忍。
  其实音声忍与柔顺忍皆是无生忍之别名。闻甚深无生法而不惊怖,名音声忍。 能顺乎真实无生之法,而生决定印可名柔顺忍。今五百天子得无生忍,应是登初地 也。
  【世尊即赞文殊师利曰。善哉善哉。仁快说此诸菩萨众平等之行。于是大
  光白文殊曰。如来赞仁宁踊跃乎。文殊答曰。卿意云何。假使化人赞于
  化者。又其化者宁踊跃乎。答曰不也。其化人者无所系着。亦无所受。
  报曰。如是一切诸法自然之相。悉如幻化。如来之相亦复如此。吾当何
  因而踊跃乎。譬如呼响。于善恶声无所是在。亦无所受。一切诸法亦复
  如是。犹如呼响本悉清净。如来文殊其净亦如。吾当何因而踊跃乎。】
  如来称叹文殊师利说,善哉善哉,仁者说此诸菩萨众平等之行,实令人畅快心 怀也。
  于是大光天子问文殊菩萨说,如来称赞仁者,仁者一定很欢喜罢?
  文殊师利说,大光天子,我问你,假使能作幻化者,称赞他所幻化的人,他所 幻化的人会不会欢喜呢?
  大光天子回答说,不会的,因为那个化人,非是实有,只是一种幻化,所以无 有想着,亦无所受,怎会有欢喜呢?
  于是文殊师利说,如是如是,一切诸法自然之相,皆是因缘所现。十方一切诸 法,无非因缘现者。既是因缘所生,则知诸法所现,悉是因缘,而无实法。如大智 度论说,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既然一切诸法自然之相,皆是因缘所现,故知一切法相如幻性空。
  文殊师利说,如来之相亦是如幻性空,我当何因而欢喜呢?
  以下举譬喻说明,譬如我们在山上高呼一声,必然有回响而应,这种回响于善 恶声,无所取着,亦无所受。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下,是以譬合法。一切诸法亦是这样,犹如呼响一样,本悉 清净,无有取着,无有所受。
  如来和我文殊之清净,不二不异。亦「如」之如字,是如如义,即不二不异, 无有分别也。既然如此,我当何因而欢喜呢?
  【大光又问。何故如来赞于仁者。文殊答曰。其有颁宣无所立慧。乃为如
  来所见嗟叹。于诸言说。不怀忧戚亦无增减。于诸众生无众生想。于一
  切法无诸法想。若志泥洹修治生死。晓了魔事解佛道业。以于魔事觉了
  真谛。分别佛法及与魔事。不畏魔事不依佛法。如是行者。则为如来之
  所嗟叹。】
  大光天子问,既然一切法如幻,那么何故如来赞叹仁者呢?
  文殊回答说,因为若人宣说无所得慧者,于是蒙如来赞叹。无所立慧,即是无 所得慧。
  如果于诸言说相知是如幻,不怀忧戚亦无增减取舍之心。以及于一切众生知是 如幻,亦不取着于众生相。所谓有众生想者,即取相想也。乃至于一切法,亦不作 取相之想。志向于涅槃而修对治生死之道,然而晓了魔事如幻,体解佛之道业随缘 。如能觉了魔事如幻,便能觉了魔事是假。如能觉了魔事是假,便能觉了魔事是空 。而一切法空即是真谛。换句话说,若能觉了魔事性空,便能觉了魔事佛道不二不 别也。
  如是觉了佛魔俱空,不二不别,便可不畏魔事,亦不依着于佛法了。如此觉了 真空之义,便知佛魔与世间,唯心无诸法了。若有如是行者,便为如来之所嗟叹。
  【又问文殊。仁为奉行如此法乎。所以如来而嗟叹之。答曰。其平等者终
  无偏党。又问。其平等者不与偏乎。答曰。所谓平等。等于诸逆。亦等
  吾我。等诸四大。亦等住见。吾所等者亦复若兹。如诸种等四颠倒等。
  吾等亦如。如等不顺反戾之事及欲所得。吾等亦如。如等生死等及与本
  际。如等行原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际
  平等如。本际等故吾我等。已等吾我。亦等无明恩爱之本。如等无明恩
  爱之本。亦等明彻解脱之本。若以平等明脱之本。亦等贪淫瞋恚愚痴。
  以等三垢亦复等于空无相愿。已等三脱。亦等有为之本。以等有为本。
  亦等无为本。以等于无为之本。文殊所等其亦若兹。是故大光。以此平
  等诸法皆等。其以说者今所颂宣。方当演说而见嗟叹。一切此法皆悉平
  等。犹如虚空。虚空正等而无偏党。虚空无数亦无所为。若有趣斯方欲
  习入。是故如来赞叹于彼。】
  以上文殊回答大光说,如来之所以赞叹者,是因为其有宣说,皆是明一切法无 所得,一切法无相不可取,一切法如幻,一切法空,一切法不二如如。所以蒙佛赞 叹。于是大光问曰,仁者你是奉行这种无所得法,乃至无相如幻空不二如如法吗? 因为仁者奉行如是之法,所以才为如来赞叹吗?须知无所得法,乃至不二如如之法 ,又怎能奉行呢?若有奉行之念,便是偏党也。
  文殊回答说,其平等者终无偏党。何谓平等?诸法无所得即是平等,诸法无相 即是平等,诸法如幻即是平等,诸法空即是平等,诸法不二诸法如如即是平等。何 谓偏党?偏党者分别也,我人见也,有取舍也,具爱憎也。既然诸法平等,故无所 分别,无有彼此,无有取舍,无有爱憎。若人奉行如是之法,岂得谓有所奉行?故 曰其平等者,终无偏党。
  大光又问,平等者便无偏党吗?以下便是文殊师利回答大光,平等便是诸法究 竟,便是诸法根本。诸法究竟便非诸法,因为诸法究竟便是法性。而一切法以无性 为性,无性者毕竟空也。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所以诸法平等。
  所以色究竟则非色,受想行识究竟则非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究竟,便非眼 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究竟便 非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究竟便非十八界。四 谛究竟便非四谛,十二因缘究竟便非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究竟便非六波罗蜜。十力 四无畏究竟便非十力四无畏。乃至十八不共法究竟便非十八不共法。如是一切法究 竟,便悉归毕竟空。
  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故知毕竟空即具一切法。换句话说,一切法究竟便非一切 法,并不是在一切法外另有毕竟空,而一切法当下即是毕竟空。既然一切法即是毕 竟空,所以毕竟空即是一切法。故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如是一切法与毕竟 空平等不二,一切法与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平等不二,故终无偏党。以下便是文 殊菩萨,以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的道理,回答大光。
  所谓平等者,是说既然一切法悉皆平等不二,则于诸违逆魔逆亦平等不二。既 然一切法平等不二,所以亦与吾我平等不二。明白了这种道理,我们便不应执着吾 我,而有所偏党了。如果众生不执着吾我,便不会起贪瞋痴。不起三毒,便不会造 十恶业而堕苦道了。 既然一切法平等无二,自然地水火风四大亦平等无二。既然一切法平等无二, 自然便无所住无所见了。因为所住所见,亦悉平等无二故。既已无住无见,自然终 无偏党了。我文殊平等无二,亦复如是。 亦复若兹者,即亦复如是也。
  如诸种等,是四大种平等无二。四颠倒等者,众生颠倒,执不净为净,执苦为 乐,执无常为常,执无我为我。四颠倒究竟,悉皆空无自性。故与一切法平等无二 。如此之等,与吾亦平等不二,然则吾何所偏党呢?
  如等不顺反戾之事,及欲所得者,「如」是不二不异。一切法平等不二,于是 亦平等于不顺反戾之事,及平等于欲求有所得。不顺,反戾者,即违逆事也,即烦 恼与生死也。既然一切法平等无二,则于有所欲求有所得者亦平等无二。有所欲求 有所得,是言于佛道有所欲有所得也。不顺、违逆之事,及所欲所求的佛道与我, 悉皆平等无二,然则我于其间,怎会有偏党呢?
  如等生死等者,是言一切法不二平等,则生死亦不二平等,及与本际悉皆不二 平等。本际者,真如实际也。真如实际者,一切法无际无界无分别也。以一切法本 际不二平等,所以与我亦不二平等。既然如此,则我于生死及真如本际有何偏党?
  如等、行愿等,生死本、及泥洹本。以用泥洹本等等之故,因此故曰本际平等 如。本际等故吾我等。「如」是不二不异,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以了生死求涅 盘的行愿亦不二平等。经文上「行原」即行愿之误也。如此则是行愿与生死本涅槃 本悉皆平等不二。生死本涅槃本者,即生死究竟涅槃究竟也。因为生死涅槃究竟平 等不二故,以此平等不二的缘故,所以说一切法本际究竟,悉皆平等不二不异。既 然一切法本际究竟平等不二,所以与我本际究竟亦平等不二。
  已等吾我以下是说既然一切法本际与我本际悉平等不二,自然亦与无明恩爱本 际平等不二。
  既然一切法不二平等,(所谓如等,即一切法不二平等也),亦平等于无明恩 爱之本际。当然亦平等于明彻解脱之本际。既已平等于明彻解脱本际(明彻解脱言 佛道也),当然亦不二平等于贪淫瞋恚愚痴了(贪瞋痴言众生之烦恼业)。因为贪 瞋痴妄起无性,故与明解平等不二。 三垢即是贪瞋痴三者。既然贪瞋痴平等不二,自然亦平等不二于空无相无愿三 解脱门了。贪瞋痴是烦恼道,空无相无愿是解脱道。因为一切法本际平等不二,所 以烦恼道本际解脱道本际亦平等不二。
  以三解脱平等不二故,于是与一切有为法之本际,亦复平等不二。既与一切有 为法平等不二,所以亦与无为法本际平等不二了。因为有为无性,即是无为。非是 于有为以外,另有无为也。故有为无为平等不二。
  于是文殊师利告诉大光说,我文殊师利与一切法平等不二,亦复如是。是故大 光,以这种平等无二的道理,所以一切法皆平等不二。我今用这种道理,颁宣演说 诸法,故蒙佛而见赞叹也。
  一切此法皆悉平等下,是文殊师利菩萨总结上文,而加说明也。因为一切法皆 悉平等不二,此平等不二之法,无有分际,无有限量,犹如虚空一样。这种正等无 分别的虚空,怎会有偏党呢?
  虚空无边无数,无能无所,非是有为,亦非无为。若有人趣入于这种法,而精 进修习证入者,所以如来赞叹于彼。「方欲习入」之欲,即精进意。大智度论云, 精进有三名,曰精进,曰欲,曰不放逸。如人远行,初发足时曰欲,正行进间曰精 进,不为余事所留曰不放逸。
  【大光又问。宁可宣畅善哉之法无善哉法乎。文殊答曰菩萨善哉从志愿出
  。谀谄无质。所行放逸为不善哉。用众生故不舍大哀。故曰善哉。若不
  怀仁念害众生。则非善哉。若能愍伤一切众生。乃为善哉。瞋恚怀结离
  于忍辱。为不善哉。若不醉乱又随律教。已有罪过自首归诚。而不藏匿
  。则为善哉。隐蔽殃衅而不发露。则非善哉。自见身恶能改除者。则为
  善哉。假使志求他人瑕阙。则非善哉。若行返复而知恩好。心不怀害孝
  顺行仁。则为善哉。无有返复。心常怀害。欲危返复。不奉孝顺。不知
  报恩。则非善哉。】
  大光天子又问,仁者可不可以宣说畅演甚么是善法,甚么是不善法呢?
  文殊师利回答说,菩萨善法从志愿出。志是至诚心,愿是大悲愿。菩萨以至诚 心大悲愿度众生便是善法。如果谄谀而不实,质是实在的意思,无质便是不实。如 果谄谀不实,所行放逸,便不为善法。放逸者,六根贪着于六尘也。
  用众生故,是因为众生之故。不舍大哀,是不舍大悲。是说因为众生之故,不 舍大悲,是为善法。若不怀仁爱之心,而起害众生之念,便不是善法。
  若能愍念慈悲一切众生,便是善法。如果对一切众生起瞋恚心,怀于怨结,而 离于忍辱心,便是不善法。
  如果不狂醉惑乱,而又能严持戒律,对于已有的罪过,能自首归诚而不覆藏。 自首是表白发露,归诚是至诚忏悔。而不隐瞒覆藏,则为善法。殃衅是过错的意思 ,如果隐瞒覆藏自己的过错,而不发露忏悔,便不是善法。
  如果自己能见到自身的罪恶,而能改除者则是善法。假使不见自己的过错,而 一心只求别人的瑕疵阙点,便不是善法。
  返复是知恩报恩,无有返复是不能知恩报恩。如果知恩图报,而知恩好,不怀 藏害人之心,能行孝顺之道仁爱之道,则为善法。如果不知恩报恩,常怀害人之心 ,欲行危害之报复,不奉孝顺之道,不知报恩,则非善法。不知报恩者,是指上报 四重恩而言。即父母恩、国王恩、三宝恩,众生恩也。不知上报四重恩则非善法也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