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寻找警觉与放松的契合点

发布时间:2023-08-09 15:15:23作者:心经网

  寻找警觉与放松的契合点

  心静非如石,定中有光明。

  反省并观照,警觉且放松。

  经典中将“正念”归纳为两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世俗意义上的善念、善标准,第二种就是出世间层面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正念,它主要指的是修习大手印时的正念,是对明空之心的忆持和安住。

  你安住于心灵的那份宁静空寂,不动不摇,但你不是像石头一样,不思不想。你也思想,而且对自己接触的一切都有着敏锐客观的觉知,但这份觉知是一种不生执著纠缠的妙用,是一种毫无机心、贪念、偏见的直感,是一种空性智慧光明,它不是肉眼可见的那种物理光明,它无法照亮物质意义上的空间,但它能点亮你心灵的暗夜。也就是说,它能让你看清世界的真相,不纠结其中,也不再受到蒙骗。

  不但要安住于极致的宁静,你还要保持一种敏感的觉性,并且用这份觉性观照你的内心世界。什么是真正的观照?用空性智慧的眼光,像旁观者一样看着你的思想、行为,看看它们是否如法,看看它们是否能反映出你对“万物都是虚幻无常的,没有永恒存在的自性”这一真理的了悟,看看自己有没有执幻为实、生起执著,因为这客观的“观”,便有了智慧的“照”,这便是观照。你也要时时反省自己当下属于什么状态,有没有一丝的昏沉、放逸、散乱?要时时注意,切不可有一时的放松。因为你一旦放松,产生了安逸散乱或昏沉之心,就会丢掉正念,丢掉明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要以一种非常紧张的精神状态来面对自己的生活,果真如此的话,你又会发现,自己压根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那种极致的宁静当中,你会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念头,想要以这种方式来恢复宁静状态。通过压抑得到的宁静,当然不是真正的宁静。那种石头般的不思不想也是错的。这种“静”就像一潭死水,毫无鲜活的生命力,也无法生起妙用。你要时刻忆记无常的真理,心里才能保持一份坦然,因为坦然而不生执著,从而进入并安住于真正的宁静。这份坦然,才是真正的放松。

  如果你能把握好放松与警觉之间的“度”,踏准真心的“节奏”,也就找到了修行的诀窍。

  《佛学次第统编》中说:“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为观照。观行:于心观理而如理身行;观察:即观念观想也;观念:察思念真理也;观想:想浮于心也。”《三藏法数》中说:“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又说:“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照谓照明,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一切智者,谓能知一切内法内名,一切外法外名也。)”

\

  藏传佛教里面有一个女祖师,叫玛吉拉准,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她说,禅定不过二点:第一警觉,第二放松。她说得很正确。

  一旦放松不再紧张之后,你就很容易见到自己的本元心,但这时,必须还要用警觉之心去观照它。

  警觉与放松,要有个度,哪个都不能过度。一般情况下,放松的成分多,警觉的成分少,也就是说,你要以宽坦任运为主,保护真心的本体,与此同时,再加上一点点的警觉。一旦警觉过了度,心就会开始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比如,你在谈恋爱的时候当然要关注伴侣的感受,但这份关注要适度。假如你的关注过了度,就光顾着关注了,根本没法感受到恋爱的甜蜜与快乐,你会时时刻刻生活在紧张与担忧当中,害怕自己说错了哪句话、做错了哪件事会惹她讨厌,察觉不到她偶尔产生的忧郁、失落又会让她觉得自己不重视她。你的这份紧张也会影响到对方,让对方也紧张起来,在跟你相处的时候变得小心翼翼,这便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反而会伤害到恋爱本身。

  所以说,你要在日常生活的调心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度,这个度,便是中道。

  我曾在某次对话中专门谈过这一点:“当你将真心生起妙用时,一定要注意度。就是说,你的真心之‘用\’,不要损伤到你的真心之‘体\’。我的比例大致是这样,在日常行为中,真心占百分之九十,警觉的观照占百分之十。当然,不同根器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比例。要是观照过强,行为便会处于妄念当中;要是没有观照,真心便很难生起妙用。所以,应该以无分别的真心为体,以有分别的警觉为用,这是典型的‘一心二用\’。但无论如何,你不能体用倒置,你的‘用\’不能伤了你的‘体\’。这就需要你掌握好观照的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