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书十·(清)顾炎武
尝谓今人篡辑之书[1],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2],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询《日知录》又成几卷[3],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
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4]。
注释:
[1]纂辑:撰写编辑。[2]舂:捣碎。剉(cuò错)折断。[3]《日知录》:书名,三十二卷,顾炎武撰。[4]庶几:表示实现某种希望之词。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诗人。早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清兵南下,他参加了昆山、嘉定人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继续奔走于长江南北,大河上下,进行隐蔽的抗清活动。在学术上,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治学以征实为本;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反对模拟剽窃、依傍古人,要求作家发挥独创性。重要著作有《亭林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短信以采铜铸钱和买旧钱充铸的生动比喻,说明了写文章著书立说的两种”方法”:一种是采铜铸钱,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写作源泉,发挥作家的独创性,去写作独具一格的作品;一种是买旧钱充铸,依傍古人,模拟剽窃,不但自己写不出好作品,而且也损害了古人的“传世之宝”。顾炎武在几百年前能提出这个问题,是非常可贵的。马克民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古代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继承和借鉴古代的优秀文学艺术遗产,决不可替代自己的创造。“采铜铸钱”,才能创造金光闪闪的新钱,“买旧钱充铸”是最没有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