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

发布时间:2024-11-11 07:55:30作者:心经网
金庸小说中的佛理禅机

作者:姚展雄

金庸,一个全球华人圈内最具影响力的、拥有数亿武侠小说读者的武林造梦者;金庸,一个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俺碧鸳”、精书十五部武侠小说位居全球第一的畅销书作家。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侠骨柔情。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他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荧幕和荧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今天,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然而,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仍是中国荧幕、荧屏不可替代的观赏热点!

一个人,一支笔造就了一个江湖。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贩夫走卒,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像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真命天子”! 金庸小说中蕴涵着儒、道、释、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学为盛。

金庸与佛禅的关系一直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金庸与佛有缘,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为了能够直接读懂佛经,他还潜心学习全世界最复杂的文字梵文。 金庸先生在与日本著名宗教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中,讲述了自己皈依佛教的心路。事实上他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位大德的接引,而是亲历了非常痛苦的过程。

1976年10月,金庸19岁的长子查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这对他真如晴天霹雳,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 此后一年中,金庸先生阅读了大量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但并不能解答他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 康丁霍夫·卡列卢基曾经说过: “在东方,生与死可说是一本书中的一页。

如果翻起这一页,下一页就会出现,换言之是重复新生与死的转换。然而在欧洲,人生好似是一本完整的书,由始而终。” 可能是由于东方与西方的生死观有着本质的不同,金庸先生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佛经。

人们都知道金庸喜欢佛经,但很少有人知道金庸是看着英文版的佛经来研读的。金庸说; “我看经书很多时候是看不懂的,我就去看注解,结果,那些唐宋时代的高僧的注解也都很难懂,越看越糊涂,我就只好看英国人直接从印度佛教翻译过来的,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于是,他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 《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对于只看注解, 而不去学习经书原文的金庸打了一个很有趣 的比喻: “这就像手指月亮,原本是为了要 看月亮,才看手指的,但有时候看多了手 指,只记住了手指,反倒忘了月亮的存在 了,实在是要不得的。” 一生对佛学颇多研究的金庸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都临摹过佛教世界,也塑造了众多的佛界僧侣形象。 比如《笑傲江湖》之中,仪琳为求令狐冲早脱苦海,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慈悲之情,发自肺腑;比如《倚天屠龙记》之中,张无忌为救义父与少林三僧苦战,而谢逊于地窖中念诵《金刚经》妙法,劝无忌弃了人我之分,毋着世相。

比如《射雕英雄传》里的《九阴真经》,其实就脱胎于佛教中的经典《愣严经》。 而其中着墨最多的当属《天龙八部》。倪匡曾经说:《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故事中的三位主角和佛教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理段氏累世信佛,萧峰的师傅是少林高僧,而虚竹则是僧人出身,他于西夏皇城冰窖,以三段《入道四行经》驳得天山童姥理屈词穷,真是言简意赅,仁慈之心,远胜雄辩。这一切,正如陈世骧先生所言: “有情皆孽,无人不冤”,书中涉及的情缘几乎都是“孽缘”,惟一可以例外的似乎只有那位少林寺的扫地老僧。书中融入作者做人、学佛的感悟,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深究佛理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种书来的。 因为同时刻画了金轮法王、鸠摩智等僧 门败类。一些评论家认为金庸贬低少林众僧,是不喜欢佛教。但实际上他笔下的恶僧多以不得善终而结局,这又印证了佛学因果报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说法,证明金庸不但喜欢佛,更以佛的学说昭示天下。

金庸在和友人的一次论道中曾谈到:中国近代高僧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都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佛教要入世,要为社会、民众做贡献。即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普度众生”,他认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思想。实际上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佛家的“功德”就另有一番解悟。乔峰一生杀人无数,酒量过人,奈何少林无名神僧赞之“菩萨心肠”,被誉为“最有佛性”的人物,保境安民,以一人换两国数十载安宁,正是佛门最上乘之“无畏施”。雕侠杨过,襄阳缄下飞石而毙蒙哥,杀一独夫而息两邦苦战,救万千黎民于水火。此等功德,岂是吃斋戒酒可得?

悟是佛家很玄妙的字眼。金庸说: “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我觉得开悟之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开悟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金庸这话是说人许多时候看山看水,因为心境的不同,山和水都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等到明白了世间真谛之后,山就是山,水就是水。金庸进一步论证道:“德国康德的本体和现象,其实说的就是这些。”当问及金庸为什么如此喜欢对佛的研究时,金庸解释说: “研读这些佛经之后,我觉得看待许多事情都变得清朗,连死都不怕了,不再计较名利得失,心里坦荡荡的,无所挂碍。”

基于此,金庸以佛教中的“大悲大悯”思想来开导读者,从而增加了武侠小说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难怪北大教授陈平原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 “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