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佛教后期,释迦涅槃后的第三次结集,围绕佛与阿罗汉的成就是否一样,僧团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人认为阿罗汉与佛的成就一样,最后皆入无余涅槃而解脱。又一派人认为阿罗汉与佛的成就是不一样的,阿罗汉与佛虽都入涅槃解脱,但佛入的涅槃与阿罗汉入的涅槃是不一样的,佛的成就比阿罗汉更高。两派人争论的结果是谁也不能信服谁,于是发生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后又经过一些枝末小分裂,印度佛教进入了宗派混乱的部派佛教期。
那么表面上看,佛与阿罗汉的成就是否一样是学术问题,是对释迦教法的领悟理解不同,而实则是对佛法整个理论体系产生的最严重分岐,其涉及到的是佛法"什么才是究竟解脱″的最根本问题。正因为是最根本的问题,不可调和,所以才会形成最终大分裂。持阿罗汉与佛成就一样的僧团,逐步发展为小乘宗派。而持阿罗汉与佛成就不同的那一派僧团,实际孕育了后期印度佛教为主流的,大乘佛法思想。而最终形成发展为大乘佛法宗派。
首先释迦与其弟子以及印度当时的其他教派,修学的都是四禅八定,又称如来禅。而释迦开始修学四禅八定,已至最高定境,非想非非想处定,但其并未得道。后又修学耆那派的苦行,但亦未证悟。直到其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才彻悟,而得道再来。其证悟到的是"涅槃寂静″,"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行,只因无明贪着不能证得",显然释迦已得智慧。而阿罗汉是听闻得道的释迦所说法,才依法修学的弟子们,称声闻乘。修学的内容虽是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但实修依然是四禅八定。
释迦菩提树下所证,是已超越了四禅八定之境,已证到"涅槃寂静″而再来。(其实则是大乘佛法中的,果地菩萨,因地佛境。)而阿罗汉却并未证达"涅槃寂静",因为阿罗汉为无念无知,其并不能感"涅槃寂静",更不能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行″,若有一丝念,即不能称阿罗汉。显然阿罗汉未得智慧,此义在金刚经中,关于阿罗汉的内容已讲的较清楚。阿罗汉有处非非想处迷,有处顽空迷,有处真如迷。
版权所有:心经开示网